[实用新型]热交换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4862.8 | 申请日: | 200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26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正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正伦 |
主分类号: | F28D1/04 | 分类号: | F28D1/04;F28F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传递装置,且特别是一种具有椭圆形导管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地处亚热带,夏季气候炎热且潮湿,加上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气候的平均温度逐年提高,因此国民对空调系统及设备的需求相对提高,也造成了空调市场的蓬勃发展。
普遍应用于空调系统中的热交换器利用热传递原理将流体热量经介质带走,较常见为气体对液体呈交叉流型式(crossflow)的热交换器,其中气体在鳍片侧流动,而液体则在热传管内流动的热交换器称为鳍管式热交换器。
鳍管式热交换器在气体侧的输送系数通常低于液体侧,因此鳍片可增加延伸的表面,使热传面积加大,进而提升气体侧的热传导率(heat transfer rate)。
在鳍管式热交换器中,热传管下游的尾流区(wake region)是热传不佳的区域,而现有的热传管为圆形管状,因在尾流区上所占用的面积较大而导致热传导效率不佳。此外,气体流经圆形热传管时会产生风阻并且提高涡流的形成,因而降低了散热效率。
因此,如何通过改良热交换装置的热传管用以增加整体的热传导效率并且提高散热效率,即成为此领域研发人员一大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椭圆形热传管的热交换器,用以改善现有圆形热导管在鳍片上所占用的面积较大,降低散热效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椭圆形热传管的热交换器,用以解决空气流经现有圆形热传管所产生的风阻影响散热效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椭圆形热传管的热交换器,用以解决空气流经过现有圆形热传管所产生的涡流延长散热时间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热交换器,包含多个鳍片、一导管单元与二侧盖。
各鳍片,相邻的鳍片间具有一间距。
该导管单元,具有位于相反端的一入口与一出口、多个相互交错地穿设于各该鳍片上的导管,以及多个用以连接该导管的弯管。各导管,穿设于该些鳍片上,并包含一传导管段与二套接管段,该传导管段的截面为椭圆形,该套接管段的截面为圆形,且该套接管段分别凸露于鳍片外侧。各弯管,分别套接于其中两个导管的套接管段上,使该导管构成一个提供一工作流体流动的连通管路。
该侧盖,供夹置该鳍片,且该侧盖具有多个相对应于该鳍片的穿孔;穿置在该鳍片与侧盖的导管,其两端凸露于外部。
据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具有以下功效:
一、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椭圆导管的传导管段与鳍片的接触面积大于现有的圆形导管,故可提高热传导效率。
二、由于椭圆形传导管段的截面积较现有圆形导管的截面积小,因此在同一面积的鳍片上,可布置更多的导管,以快速散热,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三、在椭圆导管的传导管段两端设置圆形的套接管段,通过圆形的套接管段可方便接设通用的圆形弯管,而椭圆传导管段具有快速作热传导的功用,使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在提高热交换效率的同时,亦能获得制造快速方便的优点。
四、空气流经椭圆形导管时会在椭圆形传导管段周围产生流线型的气流型态,减少风阻,以提高散热效率。
五、利用流线型的椭圆形传导管段减少涡流的产生,用以缩短散热时间。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附图的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组合立体图;
图2为该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图3为该第一实施例中该传导管单元的导管的正视图;
图4为该第一实施例中该散热鳍片的正视图;
图5为该第一实施例中该导管的传导管段的断面图;
图6为沿着图4中线条6-6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组合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侧盖 110:侧盖
120:椭圆孔 130:圆孔
200:鳍片 210:间距
220:本体 221:第一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正伦,未经陈正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48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