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墨流量控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5756.1 | 申请日: | 200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90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兴人 |
主分类号: | B41F31/02 | 分类号: | B41F31/02;B41F31/15;B41F3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墨 流量 控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墨流量控制结构的构造设计,特别是指一种利用单向轴承的结构调整油墨槽的出墨量的油墨流量控制结构,即使大量印刷情况下仍可调整印刷速度而不会产生印刷色差,如此可提升印刷品的印刷质量,并可凭借控制油墨而有效降低印刷成本。
背景技术
为因应消费者对于包装美化的需求,印刷业者普遍运用各式印刷机大量高速生产各式纸盒、纸袋…等。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印刷的精度和技术也呈现出高标准、多元化的趋势,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现有印刷机是以棘轮结构驱使连杆组作动,以带动油墨槽出墨而进行印刷工作,虽可符合大量印刷的需求,然而,此种棘轮结构仅适用在速度较慢的印刷作业,因其在快速印刷时,棘轮结构会受到较大的撞击力而产生抖动现象,造成印刷质量不佳,因此,此种以棘轮结构为主的现有印刷机已逐渐遭到淘汰。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印刷机是以马达驱动连杆组作动,以带动油墨槽出墨而进行印刷工作,由于使用者可轻易控制马达的转速,因此深受使用者的喜爱,然而,其虽可供使用者调整速度,但油墨槽出墨的速度并非随着马达转速以同比率调整,造成油墨槽出墨的速度无法配合马达转速,使得其在大量印刷时,容易产生印刷油墨不均的问题,因此造成印刷质量不佳或印刷色差等问题,影响使用者的观感,更有甚者,导致印刷品模糊不清,必须重新印制,导致印刷成本大幅增加。
于是,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现有印刷机所存在的种种缺失与弊病,乃本着服务大众、造福且回馈社会的精神,并一本锲而不舍的实用新型理念,着手进行研究改良,乃设计开发出本实用新型“油墨流量控制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墨流量控制结构,油墨槽出墨的速度可随着马达转速以同比率调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墨流量控制结构,用来控制一印刷机台印刷复数印刷品的油墨量,所述的印刷机台设有一印刷机台座,并在所述的印刷机台座上装设一油墨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结构包含:
一转轮;
一传动连杆组,由第一传动连杆与第二传动连杆相连接所组成,所述的第一传动连杆固接在所述的转轮上,所述的第二传动连杆包含一槽道;
一单向轴承,由所述的第二传动连杆带动而上下往复转动;
一蜗杆调整摆臂,用来调整所述的单向轴承固接所述的槽道的位差;及
一调整连杆组,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调整连杆依序相连接所组成,所述的第一调整连杆固接在所述的蜗杆调整摆臂上,所述的第三、第四调整连杆固接在所述的第二传动连杆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凭借本实用新型的油墨流量控制结构可有效控制油墨槽的出墨量,使其可与印刷速度相互配合,解决现有以马达驱动的印刷机在大量印刷情况下调整速度而造成印刷色差,本实用新型不仅可提升印刷品的印刷质量,并可凭借快速调控蜗杆调整摆臂而有效降低人力调整所需耗费的时间与印刷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的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组件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组件的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动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印刷机台座;10-转轮;20-传动连杆组;21-第一传动连杆;22-第二传动连杆;221-槽道;30-单向轴承;40-蜗杆调整摆臂;41-调整模块;411-旋钮;412-齿轮;50-调整连杆组;51-第一调整连杆;52-第二调整连杆;53-第三调整连杆;54-第四调整连杆;61-连动杆;62-推动轴;63-带墨胶棍。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油墨流量控制结构用来控制印刷机台印刷复数印刷品的油墨量,印刷机台设有印刷机台座1,并在印刷机台座1上装设油墨槽,由图中所示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油墨流量控制结构是包括有转轮10、传动连杆组20、单向轴承30、蜗杆调整摆臂40、调整连杆组50,其中:
传动连杆组20,由第一传动连杆21与第二传动连杆22相连接所组成,第一传动连杆21的一端固接在转轮10,第二传动连杆22则设有槽道221,当第一传动连杆21随转轮10上下摆动时,也会带动第二传动连杆22一起摆动。
单向轴承30,与第二传动连杆22的一端相连,并可由第二传动连杆22带动而上下往复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兴人,未经刘兴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57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