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预应力吊桥无效
申请号: | 200720200065.6 | 申请日: | 2007-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08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安竹石;郑新贵;吴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1/02 | 分类号: | E01D11/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防 |
地址: | 550003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预应力 吊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预应力吊桥,属于大跨度人行吊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三板溪水库建成,清水江剑河县段水位上升50米,贵州剑河等数县许多乡镇原道路被淹没。群众来往及学生上学被水阻断,必须修建桥梁。由于工程造价的限制,只能修建人行桥,跨度从100米到320米不等,桥面宽仅2米,宽跨比1/50~1/160,纵梁只是钢轨。考虑到牲畜也要过桥,因此对桥的稳定性要求较高。现有技术中的人行吊桥其结构通常为在河岸两端修建塔柱,塔柱上连接主缆索,主缆索通过吊杆连接吊桥的桥面,吊桥的宽跨比通常在1/30以内,当吊桥的跨度超过150米时,这种桥一般的抗风索已不能满足竖向和横向稳定要求,会被风吹得晃动,甚至将吊桥吹翻。为了提高吊桥的稳定性,如果吊桥采用横向抗风索需要在桥的两侧展开,从平面看,由于桥址一般在河道狭窄,两岸凸出位置,有时抗风索无法架设。如果吊桥采用倒张拱(即从桥下反拉一道索),增加竖向刚度,在干河沟处可采用,水库则不行。因为桥面距水面很近(如抬高桥面,跨度增加许多),没有倒张拱的位置,不然倒张索就在水下,从通航和防腐要求都不允许。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较低、适合于大跨度人行吊桥建设的组合预应力吊桥。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预应力吊桥为,它包括吊桥,吊桥的两端设有塔柱(1),在塔柱(1)之间设有预应力索(5),吊桥的桥面(4)与预应力索(5)连接在一起。
上述的组合预应力吊桥,塔柱(1)上连接主缆索(2),主缆索(2)通过吊杆(3)连接吊桥的桥面(4),在吊杆(3)与桥面(4)的每个连接处,桥面(4)通过夹件(6)与预应力索(5)固定在一起。
上述的组合预应力吊桥,在吊桥两端设有预应力索锚(7),预应力索锚(7)之间连接预应力索(5)。
上述的组合预应力吊桥,在吊桥两端的塔柱(1)上设有预应力索锚(7),预应力索锚(7)之间连接预应力索(5)。
本实用新型采用预应力索来提高吊桥的稳定性,利用吊桥两岸的塔柱基础作为预应力索锚的固定基础,不用另外建造固定基础,即可施加预应力。与现有吊桥相比,工程造价增加小,稳定性高,预应力部件的位置在桥台处,不受地形及水位的影响,施工较为方便。适用于大跨度的人行吊桥,针对水库区淹没还桥,有较大的市场。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现有的吊桥设计,在建造吊桥的河岸两端制作出塔柱(1),塔柱(1)上连接主缆索(2),主缆索(2)的一端连接锚锭(11),埋入山体(10)内,主缆索(2)通过吊杆(3)连接吊桥的桥面(4),承受桥面(4)的重力,在吊桥两端的塔柱(1)之间连接预应力索(5),桥面(4)与预应力索(5)连接在一起。通过预应力索(5)提高吊桥横向和竖向的稳定性,而且制作预应力索(5)的成本低,适用于大跨度的人行吊桥。
吊桥的预应力索(5)设计在桥面(4)的上方、下方均可,在吊桥两端制作出基础,来固定预应力索锚(7),预应力索锚(7)之间连接预应力索(5),也可以将预应力索锚(7)打入山体(10)内。为了节约成本,可以直接采用塔柱(1)的基础作为预应力索锚(7)的基础,在吊桥两端的塔柱(1)的基础上制作出预应力索锚(7),预应力索锚(7)之间连接预应力索(5)。修建时,可将预应力索(5)安装在桥面(4)的纵梁(8)下方,纵梁(8)上方安装供行走用的横梁(9),吊杆(3)固定在纵梁(8)上,在吊杆(3)与桥面(4)的每个连接处,将桥面(4)通过夹件(6)与预应力索(5)固定在一起,当桥面左右、上下晃动时,由于预应力索(5)的存在,会降低吊桥晃动的幅度,提高稳定性,提高值与预应力索(5)的张力有关,可由设计要求计算确定。
大型公路吊桥公路桥桥面较宽,一般9~28米,纵梁刚度很大,通常是钢箱梁、钢桁架梁及预应力混凝土梁,自重大,宽跨比一般在1/25~1/35,不超过1/40。这些桥通过纵梁自身的刚度,可解决稳定问题。必要时可采用吊拉组合式形式,如贵州乌江大桥。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不适用于公路吊桥,适合于跨度大,而造价成本较低的人行吊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2000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