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门窗密封胶压平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200657.8 | 申请日: | 2007-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475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武延超;刘小贵;刘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住总第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B11/00 | 分类号: | B05B11/00;E06B1/5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丽岩;田世瑢 |
地址: | 10002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门窗 密封胶 压平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门窗安装的手持工具,特别是一种门窗密封胶嵌胶压平工具。
(二)背景技术
在塑钢门窗和铝合金门窗的安装过程中,为了将门窗框与建筑门窗口之间的缝隙堵严,广泛采用硅酮胶进行嵌缝。现有嵌缝的方法是在嵌胶时将胶筒前端剪开,当胶筒嘴出胶后即可开始嵌胶操作。由于胶体很软,胶筒嘴处的管壁很薄,很难将胶压实、压平,可能造成嵌缝胶不能将门窗洞口与门窗框之间的缝隙充填密实,胶体表面宽窄不一致、不平整等现象,严重者会导致由外门窗向室内渗漏雨水影响美观和使用功能。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窗密封胶压平器,要解决直接用胶筒嵌胶不能将缝隙充填密实、常常使胶体表面宽窄不一致、不平整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这种门窗密封胶压平器,与胶筒的胶筒嘴连接,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套在胶筒胶筒嘴上的锥筒1,锥筒前端至锥尖的下部剖掉,呈现一开口4,使锥筒前端上部形成一个轴向的导胶槽2,导胶槽2头部的槽边向锥尖倾斜,形成一弧形的槽边,该弧形槽边的边缘与一个斜翘的压板3连接,导胶槽2头部以后的两侧槽边分别与一个翼板5连接,翼板5的前边与压板连成一体。
上述压板3外缘的形状可为矩形或半圆形。
上述翼板5的形状可为三角形。
上述压板3和翼板5可为钢片、镀锌白铁片或聚氯乙烯塑料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在嵌胶时将胶筒嘴处安装嵌胶压平器,即可将挤出的胶通过压平器进行压实、压平。
2、能够加强胶体与基底的联系,防止胶体老化脱落。
3、缝隙填充更饱满、更密实、更好的起到防止由室外经门窗向室内渗漏雨水影响美观和使用功能的问题。
4、应用本实用新型可以使嵌胶面平实、光滑、宽窄一致,更加美观。
5、降低了嵌胶的操作难度,使嵌胶操作方法更易掌握,可提高劳动效率。
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制作工艺容易,对制作环境要求低、投入少。
7、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材料来源非常普遍,可充分利用边角废料,可作为重复利用的工具。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
图6是图1的右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锥筒、2-导胶槽、3-压板、4-开口、5-翼板。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6所示,这种门窗密封胶压平器,与胶筒的胶筒嘴连接,它包括一个套在胶筒胶筒嘴上的锥筒1,锥筒前端至锥尖的下部剖掉,呈现一开口4,使锥筒前端上部形成一个轴向的导胶槽2,导胶槽2头部的槽边向锥尖倾斜,形成一弧形的槽边,该弧形槽边的边缘与一个斜翘的压板3连接,导胶槽2头部以后的两侧槽边分别与一个翼板5连接,翼板5的前边与压板连成一体。上述压板3外缘的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翼板5的形状为三角形。
上述压板3和翼板5为钢片、镀锌白铁片或聚氯乙烯塑料片等材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前部为压平部分,称为压面;中部为导胶部分称为导胶槽;后部为与胶筒固定部分,称为锥筒。压板3的倾斜角度可为20-40°,例如30°左右。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步骤:①将筒状硅胶前端胶筒嘴处剪开口,以便胶体挤出;②将胶筒安装到嵌胶架上,同时在胶筒嘴处安装本实用新型的门窗密封胶压平器,压平器应与胶筒嘴处固定牢固;③开始嵌胶作业,在嵌胶过程中如发现胶表面不饱满时,可放慢嵌胶速度,必要时可重复嵌胶。如胶体过多则从压平器两端溢出,压平器前端的压板和翼板可将溢出的胶分开,待胶体硬化后可将多余胶体铲掉,即完成嵌胶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住总第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住总第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2006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