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液压式随钻震击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201593.3 | 申请日: | 2007-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88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薛桓;张亚昌;周育康;兰键;蒋世华;童庆安;王文;黄保黔;熊云国;陈文平;李汇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高峰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1/107 | 分类号: | E21B31/107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6110***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式 随钻震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震击解卡工具,特别是涉及到全液压式随钻震击器,属于钻井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钻井过程中,由于钻具组合较长、地质构造复杂、技术措施不当等原因,钻具在钻进过程中发生卡钻是不可避免的,使用震击器给卡点处向上或向下强烈的震击力使卡点松动,可以达到解卡的目的。卡钻事故处理消耗时间长,目前普遍采用组合在钻具中的随钻震击器,当钻具遇卡时,可以迅速启用随钻震击器向上或向下震击,从而达到迅速解除卡钻的目的。在现今钻井技术对钻井设备配置的需求下,国内外井下工具制造商已发展出了很多的随钻震击器品种。现在的石油钻井深度是越来越深,常规的随钻震击器工作温度和无故障时间难以满足使用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液压式随钻震击器,它工作温度更高和无故障使用时间长,使用方便可靠,且能达到良好的震击解卡的目的,以克服目前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全液压式随钻震击器,它包括:心轴组件、筒体组件,心轴组件处于筒体组件内,其特征在于:心轴组件的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钻杆心轴(1)、内接头(9)、上心轴(10)、中间心轴(21)和下心轴(32),它们之间均为螺纹连接;筒体组件的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驱动液缸(4)、过渡接头(7)、液缸(8)、上液缸(15)、上短接头(22)、中液缸(24)、下短接头(29)、下液缸(31)和下接头(40)它们之间均为螺纹连接。
所述的全液压式随钻震击器,是在钻杆心轴(1)上与驱动液缸(4)连接的下端均匀的嵌有6个驱动柱销(6)。
其次在液缸(8)上设有3个与外部相通的上通孔(41)。
还在液缸(8)与上心轴(10)之间的环形空腔中装有液缸活塞(11)。
此外,中间心轴(21)与中液缸(24)之间的环形空腔中装有上活塞(25)与下活塞(27)。
并在中液缸(24)在上活塞(25)与下活塞(27)之间的部分上设有2个与外部相通的下通孔(42)。
以及在上心轴(10)的光轴面段装配有可以轴向运动的上蹩压活塞(19),在上蹩压活塞(19)节流孔中装有上节流杆(20);在下心轴(32)的光轴面段装配有可以轴向运动的下蹩压活塞(32),在下蹩压活塞(32)节流孔中装有下节流杆(33)。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最高260℃的工作温度下无故障工作时间高于150小时,按地层地温梯度3~3.5℃/100m折算,可在8670~7430m井深处、免维修工作150小时,避免了现有的随钻震击器由于保养周期短而增加的起下钻次数,进一步降低钻井成本。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有大的水眼孔径,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3附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4附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5附图1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6附图1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7附图1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钻杆心轴,2-刮泥圈,3-刮泥密封,4-驱动液缸,5-驱动液缸油堵,6-驱动柱销,7-过渡接头,8-液缸,9-内接头,10-上心轴,11-液缸活塞,12-活塞密封,13-上液缸唇形密封,14-上液缸密封,15-上液缸,16-上液缸油堵,17-压紧螺母,18-紧定螺钉,19-上蹩压活塞,20-上节流杆,21-中间心轴,22-上短接头,23-上短接头油堵,24-中液缸,25-上活塞,26-上活塞密封,27-下活塞,28-下活塞密封,29-下短接头,30-下短接头油堵,31-下液缸,32-下心轴,33-下节流杆,34-下蹩压活塞,35-紧定螺钉,36-压紧螺母,37-下液缸油堵,38-下液缸密封,39-下液缸唇形密封,40-下接头,4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高峰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高峰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2015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