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信箱无效
申请号: | 200720303100.7 | 申请日: | 2007-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36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林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江 |
主分类号: | A47G29/12 | 分类号: | A47G29/1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继亮 |
地址: | 315012浙江省宁波市段***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信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箱领域,主要是一种智能信箱。
背景技术
一般的信箱无智能化功能,投递和取信件采用传统的方式:投递员需打开投递口后投递信件,主人取信需开启机械锁后取信,感知是否有信件需开锁后知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的缺点,提供一种智能信箱,实现了信箱的智能化。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智能信箱,主要包括外箱、投递口和信箱盒,所述的外箱内设置有马达,马达的输出轴通过齿轮组与驱动齿轮相连接,外箱上固定连接有导轨,信箱盒通过导轨呈抽屉式安装在外箱内,驱动齿轮与控制信箱盒开闭的控制装置相连接。
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挡钩和连杆,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驱动齿轮的端面上,连杆的另一端与挡钩相连接,挡钩通过销轴固定连接在外箱上,挡钩在运动路径上与信箱盒的内壁相配合,信箱盒的外壁与外箱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复位的弹簧。
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驱动齿轮和齿条,信箱盒上安装有与驱动齿轮相啮合的齿条。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发明克服了传统信箱的各种弊端,实现了信箱的智能化。利用先进的机电控制技术实现信箱的智能化控制:包括信箱投递口的红外检测;有信件和邮包的led发光管指示功能;主人输入正确密码后自动开启取信口功能;为实现上述功能提供太阳能供电,避免了交流电导致的安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太阳能板1,外箱2,投递口3,红外线检测口4,控制面板5,信箱盒6,弹簧7,挡钩8,连杆9,驱动齿轮10,导轨11,马达12,销轴13,齿轮组14,皮带轮组15,齿条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这种智能信箱,主要包括外箱2、投递口3和信箱盒6,外箱2上设置有红外线检测口4、控制面板5和太阳能板1,外箱2内设置有马达12,马达的输出轴通过齿轮组14与驱动齿轮10相连接,外箱2上固定连接有导轨11,信箱盒6通过导轨11呈抽屉式安装在外箱2内,驱动齿轮10与控制信箱盒6开闭的控制装置相连接。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挡钩8和连杆9,连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驱动齿轮10的端面上,连杆9的另一端与挡钩8相连接,挡钩8通过销轴13固定连接在外箱2上,挡钩8在运动路径上与信箱盒6的内壁相配合,信箱盒6的外壁与外箱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复位的弹簧7。
参照图2:当用户输入的密码准确无误后,控制电路就会给马达12一个驱动信号,马达带动齿轮组14旋转减速,齿轮组14可以是二级减速或多级减速;驱动齿轮10上有一连杆9随着齿轮的转动而转动,而其又能带动挡钩5上下运动。当挡钩5向上运动脱离信箱盒6的时候,信箱盒6由于受弹簧7的弹力自动向外运动,信箱盒两边装有活动灵活的导轨11从而达到自动开信箱门的目的。当用户取走信件后,只要将信箱盒6往里推,挡钩5会自动扣住信箱盒(倒钩有倒扣机构,正向能弯,反向不能弯),同时弹簧7又受压缩,等待下一次门的开启。
实施例2: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驱动齿轮10和齿条16,信箱盒6上安装有与驱动齿轮10相啮合的齿条16,驱动齿轮10通过齿轮组14、皮带轮组15与马达12的输出轴相连接。
参照图3:当用户输入的密码准确无误后,控制电路就会给马达一个开信号,马达12带动皮带轮组15减速带动齿轮组14二级减速后带动驱动齿轮10旋转,驱动齿轮10带动齿条16直线运动。由于齿条16是固定在信箱盒6上的,齿条16带动信箱盒6直线运动信箱盒两边装有活动灵活的导轨11,从而信箱盒自动开启。当用户取完信件后,按一关的按钮,控制电路又会给马达一个关的信号,经过上述步骤后,实现信箱的自动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江,未经林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031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