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腔内支架送放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304890.0 | 申请日: | 200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18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潮 |
主分类号: | A61F2/84 | 分类号: | A61F2/84;A61B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6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送放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支架放置于血管腔内的送放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发生在人体血管系统的病变,例如血管瘤或动脉破裂,可采用管腔内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是在病人体外通过操作送放系统将管腔内支架送达体内的病变部位进行直接治疗。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手术治疗,同时使治疗风险降低。介入治疗的成功实施取决于适宜的送放器材。对送放器材的基本要求是:送放器可顺利地被送入管腔并精确地到达预定部位、送放器中所装载的支撑型人工血管可被稳定轻便地释放于血管腔内、以及送放器便于退出。为实现上述要求,送放器的鞘管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既需要送放器鞘管具有光滑的外壁以穿入外周血管壁,又需要鞘管具有柔顺的性能以轻松穿越血管弯曲部位,还需要鞘管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满足释放所装载支架时需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目前的送放器,还无法在单一鞘管实现送放功能的统一,即鞘管在送入时柔顺、在释放时坚固。而送放器材的不完善可使介入治疗发展受到直接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血管腔内支架送放器,使其可以摆脱鞘管的限制而顺利释放支架。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血管腔内支架送放器,主要由相套叠的外鞘管、内鞘管、牵拉丝以及定杆和导管构成,在送放器的外鞘管中装载预先由牵拉丝对支架形成约束的部分支架,在送放器的内鞘管中装载其余部分支架。
在本实用新型中,内鞘管套叠于外鞘管内,内鞘管外壁与外鞘管内壁之间的间隙在0.01mm~2mm之间,允许内鞘管在外鞘管内移动,并且内鞘管可自外鞘管内伸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定杆位于内鞘管内,定杆外壁与内鞘管内壁之间的间隙在0.01mm~2mm之间,允许定杆在内鞘管内移动,并且定杆可自内鞘管内伸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导管位于定杆内,允许导管在定杆内移动,并且导管可自定杆内伸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牵拉丝可为单根或多根,可位于外鞘管和内鞘管之间,也可位于内鞘管和外鞘管之间,牵拉丝前端可自鞘管内伸出,牵拉丝尾端通过管座侧孔引出并控制拉动。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血管腔内支架送放器在应用时与现有送放器基本相似同,也是将装载有支架的送放器送入血管腔内达到病变部位,释放支架后退出送放器。有所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鞘管结构被分解为相套叠的外鞘管和内鞘管,以及控制支架约束状态的牵拉丝。外鞘管光滑柔顺,适合于将送放器送入血管。待送放器进入血管腔内,首先自外鞘管释放支架被牵拉丝约束的部分。此时被约束的支架在脱离外鞘管后仍保持未释放状态,从而得以在摆脱鞘管限制的条件下充分弯曲。与此同时,支架的其余部分仍在装载在内鞘管内。内鞘管坚固稳定,可以操控送放器的移动和定位,使支架轻松穿越血管的弯曲部位,也可在释放支架时与定杆共同稳定送放器,通过分别拉动牵拉丝和内鞘管,实现支架的定位释放。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管腔内支架送放器的优点是:
1.外鞘管专用于保护送放器进入血管腔内;
2.脱离外鞘管后,被牵拉丝约束的支架可在无鞘管限制的情况下充分弯曲,顺利通过血管弯曲部位,避免鞘管对支架送入的影响;
3.内鞘管专用于稳定送放器,提高支架定位的精确性;
4.牵拉丝比鞘管摩擦阻力小,有利于轻松释放支架。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血管腔内支架送放器适用于放置血管腔内支架或支架人工血管,特别适用于需要通过弯曲部位放置支架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血管腔内支架送放器,显示外鞘管约束支架时的状态示意图:1-外鞘管,2-内鞘管,3-被牵拉丝约束的支架部分,4-未被牵拉丝约束的支架部分。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血管腔内支架送放器,显示支架被牵拉丝约束部分在脱离鞘管时的状态示意图:1-外鞘管,2-内鞘管,3-被牵拉丝约束的支架部分,4-未被牵拉丝约束的支架部分。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血管腔内支架送放器,显示支架被完全释放时的状态示意图:1-外鞘管,2-内鞘管,3-被牵拉丝约束的支架部分,4-未被牵拉丝约束的支架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管腔内支架送放器的结构及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潮,未经李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048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功率平板LED用散热装置
- 下一篇:基于机道分离的高清数字电视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