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输送带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305522.8 | 申请日: | 200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12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林子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子哲 |
主分类号: | B31F1/20 | 分类号: | B31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海生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带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带辅助装置,属于制造业上使用的输送带领域,具体说属于加工瓦楞纸板的输送带辅助装置结构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许多制造业的工厂或加工作业场所,大部份都会利用输送带来传送制造对象或加工对象,而输送带的设置会依据现场工作情况,有长短或转弯形式的输送带设置,而能布置现场加工的流程,利用输送带输送对象进行加工、制造的作业流程,以完成对象的制造、加工作业,而输送带在输送对象的过程,也会依据输送对象的性质,在输送带上方加设连动输送带,即可藉由连动输送带辅助输送带传送较薄或容易移位的对象,使连动输送带成为上方抵压或止挡功能,避免输送带在输送对象时,对象产生偏移或歪斜的现象,并可防止对象意外掉落输送带外部,但输送带、连动输送带在使用时,仍有诸多缺失,如:
(1)连动输送带设置于输送带上方,容易因长度过长而导致连动输送带的两侧或中段位置形成下坠,则使连动输送带与输送带之间的输送空间距离缩小,影响对象传输的作业,形成传输对象不顺畅。
(2)对于薄形对象的输送,必须施以压力或辊轧,以辅助薄形对象的结合,但若连动输送带与输送带之间的输送空间距离不相同,则会使薄形对象受压力不平均,影响薄形对象加工的品质。
(3)若输送带使用于瓦楞纸的加工流程中,当输送带在输送瓦楞纸进入烤箱中,会因连动输送带两侧下坠而封闭瓦楞纸板的周边,使瓦楞纸内部的水蒸气无法向外排散,而无法达到瓦楞纸板烘干的目的。
是以,如何解决习用输送带输送对象时,因两侧或中段下坠而影响输送品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输送带辅助装置,设计出一种能够解决习用输送带输送对象时,因两侧或中段下坠而影响输送品质的构造。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输送带辅助装置,尤指可供瓦楞纸板输送过程透气的辅助架构由输送带、撑通器组成,其中:该输送带架设于机架上,且输送带设有可驱动输送瓦楞纸板带体、可导引瓦楞纸板前进的连动输送带的复数驱动轮轴,输送带一侧的机架上设有可输送瓦楞纸板的加热机;该撑通器设于连动输送带两外侧,并向上设有顶撑连动输送带以顺畅输送瓦楞纸板的悬臂部。
该撑通器设有支撑装置,并由支撑装置往一侧设有悬臂部。该撑通器的悬臂部可为杆体。该撑通器的支撑装置设有驱动马达,驱动马达连设有转轴杆。该撑通器的支撑装置一侧所设的悬臂部,是可活动旋转的杆体。
本发明输送带辅助装置的优点在于:该输送带辅助装置的输送带上方设有连动输送带,并在输送带与连动输送带间形成输送空间,而连动输送带两外侧,为分别由撑通器以延设悬臂部顶撑连动输送带两侧,向上顶撑扶起,以保持输送带、连动输送带之间的输送空间顺畅,输送瓦楞纸板可以顺利透气、烘干、并将水蒸气排除,可达到瓦楞纸板加工过程粘合牢固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4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立体外观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输送带
11、机架 12、驱动轮轴
111、加热机 13、带体
2、连动输送带
21、驱动轮轴 22、连动带体
3、撑通器
31、支撑装置 32、悬臂部
4、输送空间
5、对象
51、瓦楞纸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加以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是为本发明的侧视图、侧视剖面图、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发明的输送带装置包括输送带1、连动输送带2及撑通器3等构件所组成,其中:
该输送带1系设置于机架11上,且在机架11上为设有加热机111,系于机架11的输送带1内设有驱动轮轴12,并利用驱动轮轴12驱动带体13循环回转环绕,并可输送加工作业的对象5如瓦楞纸板51。
该连动输送带2系具有驱动轮轴21,并藉转动轮轴21驱动连动带体22做回转环绕。
该撑通器3为具有支撑装置31,并于支撑装置31一侧延伸有悬臂部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子哲,未经林子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055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