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体式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306558.8 | 申请日: | 2007-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71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甄长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22 | 分类号: | H01R12/22;H01R13/46;H01R25/00;H01R27/02;H01R12/34;H01R13/7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颖玲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连体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子连接器的功能在于提供可分离的接口,来连接电子系统内部的两个子系统(或装置),其主要的作用方式,则是借由连接器与该系统(或装置)相互装配时,在接触接口上产生的正向接触力,从而达到传递信号的目的。
连接器的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但是配合系统小型化设计而轻薄化是共同的趋势。如本案申请人先前申请的申请号为200720154571.6的中国专利的连接器,为兼容于系统而使之扁平化,且由于扁平式连接器不利于相对机板平行式固定(不易插拔),于是采用直立方式固定,提供使用者正向垂直于机板方向插拔。这个先前技术所提供的支持在于:通过辅助基座与连接器本体相连,借以稳定连接器的固持关系。
虽然先前技术已可以达到一定预期的效果,但仍有改善的空间:
(1)连接器本体邻近于插接端设有扣持部用以与外部连接器对插时扣持,在拔取时显然要同时解除这样的扣持而必须施以更大的力道;若单以辅助基座协助对抗此插拔力恐怕难以负荷,最终常发现连接器本体部与固定端脱离而产生缺陷。
(2)在同一系统中可能使用不只一个同类型的连接器,即每一个连接器本体都要通过辅助基座增加固持效果,不如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独立的连接器“连体”且共同固定在机板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固持力,也可以省去辅助基座而降低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稳定小型化连接器与对应系统之间的固持关系,且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及便于快速组装的连体式连接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体式连接器,包括至少第一本体部及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一及第二本体部各自独立具有插接端及位于所述插接端对边的固定端,插接端用与适配的外部连接器对插,固定端通常兼容于外部系统的机板,使与机板所构成的电路连接;其中:第一及第二本体部间以至少一个桥臂相连,用以增加对抗插接端产生插拔力道的能力。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第一及第二本体部间以桥臂相连,可以稳定小型化连接器与对应系统之间的固持关系,且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及便于快速组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本体部 1 第二本体部 2
插接端 10;20 固定端 11;21
导通元件 12;22 导通部 120;220
接触部 121;221 插槽 101;201
扣持部 102;202 机板 3
第一或第二本体部邻接桥臂的一侧 1a 辅助基座 4
定位元件 40 桥臂 5;5’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所揭示的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所述连接器为一种薄形化连接器,包括至少第一本体部1及第二本体部2,所述第一及第二本体部1、2各自独立具有插接端10、20及位于所述插接端10、20对边的固定端11、21,其中,插接端10、20用于与适配的外部连接器对插,固定端11、21通常兼容于外部系统的机板3(见图3),使与所述机板3构成的电路连接。
如图1及图3所示,所述插接端10、20位于连接器本体部1、2固定于机板3后的顶部,其至少包括一个插槽101、201,用以收容对应插入的外部连接器(图未表示),邻近所述插槽101、201设有扣持部102、202,供外部连接器对应扣抵以维持两者良好的接触关系。
如图3所示,所述固定端11、21至少提供一个导通元件12、22,以支持连接器与机板3构成电性连接,导通元件12、22包括导通部120、220,与机板3预定线路实质接触,另外具有接触部121、221,伸入所述连接器第一及第二本体部1、2,预定与外部对应的连接器(图中未表示)插接时导通及传输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全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065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