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吸尘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306758.3 | 申请日: | 200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75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小川贵昭;野町哲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47L5/12 | 分类号: | A47L5/1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吸尘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即使集尘装置中蓄积有灰尘也能够防止吸引力下降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这种电动吸尘器在吸尘器机体的后方设置了内藏有用于吸尘的电动风机的电动风机室,在所述吸尘器机体的前方设有内置有集尘袋的集尘室。另外,电动风机室的侧面配置有给电动风机提供电力的电源线、卷绕电源线的电源线卷线筒和除去吸附在所述集尘袋上的灰尘的除尘装置。所述除尘装置设有:加振臂体、和与所述加振臂体一端连动从而使所述集尘袋发生振动的除尘板。在所述电源线被拉出或收回时,所述卷线筒发生转动,所述加振臂体的另一端因与形成于所述卷线筒的鼓出凸筋发生啮合而摆动,所述除尘板随之也发生摆动(其中的一例可参考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92045)。
但在上述的装置构成中的除尘装置需要设置将加振臂通过枢轴支承在吸尘器机体的底面上的结构、及避免加振臂体顶住卷线筒上的鼓出凸筋的结构等机构,从卷线筒的下方一直到至集尘室以及制动按键为止很宽的范围内都必须设有相应的结构,存在着导致吸尘器机体大型化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确实有效地除去吸附/堆积在集尘袋内的灰尘,减少吸尘气流的下降,提高集尘性能,并使吸尘器机体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器包括:产生吸尘气流的电动风机;容纳所述电动风机的电动风机室;卷绕电源线的卷筒;收集灰尘的集尘袋;和设置在容纳有集尘袋的集尘室内、用于除去吸附在所述集尘袋内灰尘的除尘装置。所述除尘装置中包括:在拉出和收纳所述电源线时与转动的所述卷筒连动地发生滑动的滑动杆、和与所述滑动杆连动地发生操作而对所述集尘袋施加振动的振动板。将所述电动风机室和所述集尘室隔开的隔离壁体上设有供所述滑动杆穿过的开口部,所述滑动杆和所述振动板之间设有被保持固定在所述开口部中的覆盖部件,所述覆盖部件的一部分和滑动杆连动地作弯曲运动,构成确保所述集尘室的气密性的结构。这样,就可以向集尘袋传递很大的振动,从而确实有效地除去吸附在集尘袋上的灰尘。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但能有效地除去堆积在集尘袋内的灰尘,减少吸尘气流的下降,提高集尘性能,而且由于滑动杆仅是滑动而不会转动,所以不需要转动轴构成,除尘装置的构成可以变紧凑,实现吸尘器机体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另外,即使滑动杆在有压力差的电动风机室和集尘室之间运动,由于隔离壁体上设有覆盖部件,集尘室内的气密性能够得到确保。
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技术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有效地除去吸附/堆积在集尘袋内的灰尘、减少吸尘气流的下降、提高度集尘性能、并且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的电动吸尘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概述如下。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案的吸尘器包括:产生吸尘气流的电动风机;容纳所述电动风机的电动风机室;卷绕电源线的卷筒;收集灰尘的集尘袋;和设置在容纳有集尘袋的集尘室内、用于除去吸附在所述集尘袋内灰尘的除尘装置。所述除尘装置中包括:在拉出和收纳所述电源线时与转动的所述卷筒连动地发生滑动的滑动杆、和与所述滑动杆连动地发生操作而对所述集尘袋施加振动的振动板。将所述电动风机室和所述集尘室隔开的隔离壁体上设有供所述滑动杆穿过的开口部,所述滑动杆和所述振动板之间设有被保持固定在所述开口部中的覆盖部件,所述覆盖部件的一部分和滑动杆连动地作弯曲运动,构成确保所述集尘室的气密性的结构。这样,在拉出或卷回电源线时,卷筒会转动,滑动杆与其连动而周期地滑动,使滑动杆通过覆盖部件向振动板施加振动,振动后的振动板敲击集尘袋,向集尘袋传递很大的振动。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除去堆积在集尘袋内的灰尘,减少吸尘气流的下降,提高集尘性能,而且由于滑动杆仅是滑动而不会转动,不需要转动轴构成,因此除尘装置的构成可以变紧凑,实现吸尘器机体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另外,即使滑动杆在有压力差的电动风机室和集尘室之间滑动,由于隔离壁体上设置有覆盖部件,所以能确保集尘室内的气密性。
第2方案为,在第1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覆盖部件由橡胶等软质材料形成。这样,由于覆盖部件由软质材料构成,滑动杆的动作不受妨碍,能顺畅地向振动板传递振动,有效地除去吸附/堆积在除尘袋内的灰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067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