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去冰雪导线有效
申请号: | 200720306925.4 | 申请日: | 2007-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67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徐静;龚欣明;冯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远东电缆有限公司;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远东复合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9/00 |
代理公司: | 宜兴市天宇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史建群;蔡凤苞 |
地址: | 214257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冰雪 导线 | ||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输电线路架空导线,尤其是在寒冷或重冰区使用的去冰雪架空导线。
背景技术
冰雪对输电线路危害十分严重,例如因覆冰导致断线事故,据测量直径为2.4厘米的110千伏导线,遭遇覆冰后,直径往往达到20-40厘米,极容易发生导线被压断的事故;即使导线不被断,气温升高后,覆冰融化脱落又易造成导线大力弹跳,导致相间短路、导线碰撞避雷线和横担短路等故障。严重威胁电网安全运行。为此在寒冷或重冰区每年冬季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防止线路中冰雪危害。为降低冰雪对架空导线的危害,人们想了很多办法,花费了很多精力,如取线路改道、将横担由三角排列改为水平排列来增大强度,适当减小导线档距等等,
如采用迂回线路避开重冰区;增加塔杆,减小档距,缩短耐张长度;对导线的形状进行改变,如防雪环式的、带翼状的或嵌绞居里合金式的难积雪导线,前两种方法,增加了线路中导线或塔杆的数量,增加了线路成本,后一种方法,由于生产工艺较复杂,给制造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并不能真正的得到推广。如何减小覆冰,减少导线断线和短路事故,使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上,成为目前架空线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导线上覆冰过重或集雪过多,而发生断线倒杆的停电事故以及由于积雪容易引起导线舞动,损坏线路现象,
在重冰区使用的输电线路上,往往由于导线上覆冰过重或集雪过多,而发生断线倒杆的停电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容易引起导线舞动,损坏线路,我国每年冬季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于防止线路中的冰雪危害,该导线能自动熔冰的防冰雪导线可以解决冰雪的危害,对线路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投资少、技术性能好、能有效去除导线表面冰雪、抗冰雪效果好的去冰雪导线。
实用新型目的实现,主要改进是在导线钢芯外围包覆一层绝缘,然后再绞合导体,当导线表面覆冰,首先停止供电,利用钢芯大的电阻,将钢芯上通以电流,使钢芯发热,将冰融化,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实用新型目的。具体说,实用新型去冰雪导线,包括加强钢芯和绞合铝导体,其特征在于钢芯与绞合导体间有一绝缘层。
实用新型导线,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各种架空导线,如钢芯铝绞线(JL/LG1A等),钢包铝芯铝绞线(JL/LB1A等),扩径导线(LGJK、LGKK)等等。导电导体,可以是圆形或型线,材质可以是铝,也可以是铝合金。
绝缘层,可以挤包,也可以绕包,视绝缘材料而定。材料可以为105℃的PVC塑料、可以为辐照交联聚乙烯、可以为氟塑料、或耐高温聚酯材料,绝缘形式可以为挤包也可以为绕包。
实用新型去冰雪导线,由于在加强钢芯与绞合导体间,增加一绝缘层,导线正常运行时,钢芯起承受拉力作用,当导线遭遇覆冰或覆雪时,向导线钢芯通电,并断开导体供电,由于钢芯具相对大的电阻,容易产生热量,因而可以实现通过对钢芯通电发热达到自动熔冰雪,冰雪融化后,再断开钢芯电流,接通导体电层,使导线实现正常输送电功能,从而提高了导线运行效率及导线的安全性。其次,自动融冰雪导线,还大大减少导线敷设成本。实用新型导线,制造工艺简单,无需增加工装及模具,具有生产效率高。
以下结合二个示例性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一种去冰雪导线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用新型另一种去冰雪导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图1,实用新型去冰雪导线,其结构自内向外,依次包括:承载镀锌钢绞线1,耐高温绝缘层2,绞合铝或铝合金导体3。
实施例2:参见图2,如实施例1,其中绞线间填充有油膏4。
此外,导线结构还可以是钢芯铝绞线,钢包铝芯铝绞线,扩径导线等等。导电导体,可以是圆形或型线。这些均属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远东电缆有限公司;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远东复合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远东电缆有限公司;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远东复合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069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