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导线油膏填充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720306927.3 | 申请日: | 2007-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67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冯钰;徐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远东电缆有限公司;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远东复合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 |
代理公司: | 宜兴市天宇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史建群;蔡凤苞 |
地址: | 214257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线 油膏 填充 设备 | ||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是对防腐钢芯铝绞线生产过程中填充油膏设备的改进,特别涉及一种只需在绞线完成后一次涂油,且涂油质量好,油膏浪费少,基本无环境污染的导线油膏填充设备。
背景技术
架空导线例如钢芯铝绞线,因长期处于日晒雨淋环境,以及可能架设在化工厂密集地区及沿海地区,容易导致铝导体氧化及腐蚀损耗,进而造成导线过载影响输电。为有效减少铝导体氧化及腐蚀损耗,通常采用在架空导线中填充油膏,在导体表面形成油膜保护层,以达到减少环境对架空导线的氧化腐蚀。
现有技术绞合导线填充油膏,涂油设备如图1所示,是使导线9穿过一端有导体预热3.2,另一端有冷却3.1的油膏箱2中固态油膏,达到在导线表面及空隙涂油。此油膏填充设备的不足是:因油膏在常温下呈固态或半固态,导线在油膏中穿过,只能在导线表面及凹槽涂抹油膏,而无渗透作用,这样对于多层绞合导线,不仅每层绞笼之间(每道绞线)都必须配备一个涂油膏填充设备,油膏填充过程复杂,同时增加了油膏填充设备,和占地面积;而且导线穿过固态或半固态油膏,容易使油膏产生空洞“中空”现象,造成导线涂油膏的不均匀,影响涂油质量。另外,涂油膏箱两端穿线孔模3与导线必然存在不可避免的空隙,此空隙极易造成油膏箱中油膏随导线移动带出造成漏油,不仅污染环境和下道绞线设备,而且浪费油膏。再就是,往油膏箱中补油为人工通过加油口1进行补充,如果疏忽未及时补油,容易造成因注油不及时而造成一段填充过少或没有填充的不均匀现象,也影响涂油质量,并且人工补油,还易造成油膏掉落地上或设备上,同样会污染环境和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只需在绞线完成后一次涂油,涂油简便,质量好,设备占地面积小,清洁、无漏油的导线油膏填充设备。
实用新型目的实现,主要构思及改进是将油膏箱置于另一相对大的回收油箱体中,并通过对需涂油导线和/或油膏加热,使油膏转变为液态渗涂方式涂覆,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实用新型目的。具体说,实用新型导线油膏填充设备,包括有进油口的存放油膏油箱及两端导线孔模,其特征在于油膏油箱置于一大的油膏回收箱内,油膏回收箱和/或油膏油箱进线口,和/或油膏箱有加热装置,油膏回收箱出线口有冷却装置。
油膏回收箱和/或油膏油箱进线口,和/或油膏箱有加热装置,其作用均是使油膏加热,使呈固态或半固态油膏转变为液态,以实现液态渗透涂油。使油膏受热融化呈液态,可以是对进入绞线加热,例如在油膏回收箱进线端和/或油膏油箱进线端设置导线预热装置,例如电加热圈、热水、热油加热圈等,使导线得到加热,并使油膏受热融化变成液态;也可以是直接对油膏加热,例如在油膏箱内或外设置加热装置,使油膏加热使其融化变成液态;还可以是两者或三者结合。其中,实用新型优先选择对导线加热方式,导线预热膨胀,不仅更有利于液态油向导线内部渗入,而且有利于消除绞线内应力,减小导线扭转应力。
油膏回收箱出线口冷却装置,其作用是使涂覆于导线的液态油冷却转回固态或半固态,固定于导线中,从而避免涂油滴落。冷却可以是风冷,水冷等多种冷却方式,实用新型无特别限定。
此外,
为减少导线涂油后多余油的带出,一种较好是至少在存放油膏油箱出线端,设置带抹油及排油口的导线孔模,以抹除和回收导线表面多余涂油。另外还可以在油膏回收箱出线口内侧再设置抹油垫,
还可以在油膏箱中设置超声振动装置,以加强涂油时的渗透能力,确保液态油能渗入导线中心,使绞合各层均能得到均匀涂油。
油膏回收箱底部,一种较好设计成锥形,锥底设有排油口,用于收集回收箱中溢油。
根据需要回收油箱底部还可以设置加热装置,使溢油呈液态;以及在回收油箱出油口外设油膏泵,将回收油通过泵送至油膏油箱注油口,实现油膏的循环补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远东电缆有限公司;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远东复合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远东电缆有限公司;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远东复合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069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