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滤水器的滤蕊外壳体改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311134.0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54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林茂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茂昌 |
主分类号: | B01D35/30 | 分类号: | B01D35/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若华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滤水器 外壳 体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滤水器的滤蕊外壳体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业界滤水器的滤蕊外壳体,如图1所示,是在管体1上螺合上盖2而成,其中上盖2上设有进水孔道20及出水孔道21与外螺牙22,而为配合上盖2上的外螺牙22部及为达到止水等功能,故将其管体1的管口处设计成为较大口径的外凸环部10,且在该外凸环部10内壁开设有对应于外螺牙22的内螺牙11,借由内、外螺牙11、22的螺合,使上盖2能螺合于管体1的外凸环部10上。而本案的前申请案(中国申请案号第200720154566.5号),如图1、图2所示,主要在上盖2的外螺牙22下方的非螺纹部加长并设计成锥形体23,在该锥形体23的圆周面上开设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环状凹槽230,借该两条或两条以上环状凹槽230嵌设两条或两条以上防漏垫圈24,令该两条或两条以上防漏垫圈24都微凸出锥形体23的圆周面上,而管体1内则配合该延长并设计成锥形体23之需,在其内螺牙11下方的非螺纹部加以延长并设计成向管体中心倾斜的平滑且无螺纹的锥形孔13,使当上盖2螺合于管体1上时,能借由锥形体23与锥形孔13两者套合时所形成的斜面配合,令上盖2与管体1的螺合作业更具有越转越紧的效果,故其螺合紧密度与防漏水的效果也能因此更为有效提升,而防漏垫圈24也能因该锥形体23、锥形孔13两者所形成的斜面配合关系,不致受到正面压迫性的旋转扭力作用,有效避免防漏垫圈24的扭曲变形及磨损,故也能直接提高防漏垫圈24的使用寿命;此外,由于上盖2的外螺牙22下方设有延长的非螺纹锥形体23,故能借此非螺纹锥形体23作为抵减其射出成型生产时会产生的收缩率,进而能借此在模具内同时射出成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盖2,有效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量,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申请案第200720154566.5号固然已有上述进步的事实,但滤水器的滤蕊外壳体的构造还有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模具内同时射出成型两个或两个以上上盖,且加强止水性、防漏性以及上盖与管体结合强度的滤水器的滤蕊外壳改良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滤水器的滤蕊外壳改良结构,其在管体上螺合上盖而成,其中上盖上设有进水孔道及出水孔道与外螺牙,在外螺牙下方的非螺纹部加长并设计成锥形体,在该锥形体的圆周面上并开设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环形凹槽,该两条或两条以上环形凹槽嵌设两条或两条以上防漏垫圈,该两条或两条以上防漏垫圈微凸出锥形体的圆周面上,管体的管口处设计成为较大口径的外凸环部,且在该外凸环部内壁上开设有内螺牙,内螺牙下方则配合上盖上的锥形体而设计成平滑且无螺纹的锥形孔,其主要在上盖的底面上凸设出至少一个半球状或其他形状的环状凸块,而与该环状凸块相应位置的管体内顶面上,则开设有至少一个半球状或其他形状的环状凹槽,上盖螺接于管体上时,上盖底面上的环状凸块能完全置入管体内顶面上的环状凹槽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滤水器的滤蕊外壳改良结构其在管体上螺合上盖而成,其中上盖上设有进水孔道及出水孔道与外螺牙,在外螺牙下方的非螺纹部加长并设计成锥形体,在该锥形体的圆周面上开设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环形凹槽,该两条或两条以上环形凹槽嵌设两条或两条以上防漏垫圈,该两条或两条以上防漏垫圈微凸出锥形体的圆周面上,管体的管口处设计成为较大口径的外凸环部,且在该外凸环部内壁上开设有内螺牙,内螺牙下方则配合上盖上的锥形体而设计成平滑且无螺纹的锥形孔,其中,上盖的底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环状凹槽,与该环状凹槽相应位置的管体内顶面上,凸设出至少一个环状凸块,上盖螺接于管体上时,管体内顶面上的环状凸块能完全置入上盖底面上的环状凹槽内。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滤水器的滤蕊外壳体改良结构,借由上盖螺接于管体上时,上盖底面上的环状凸块能完全置入管体内顶面上的环状凹槽内,增加一道止水、防漏的连接结构,不仅能有效强化滤水器的止水性、防漏性外,更可借此提高上盖与管体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也不影响到上盖在模具内同时可射出成型两个以上的生产技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案的前申请案(中国申请案第200720154566.5号)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案的前申请案(中国申请案第200720154566.5号)沿图1中A-A线的组合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沿图3中B-B线的组合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茂昌,未经林茂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111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车门冲压件
- 下一篇:绝缘胶带及采用该胶带的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