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脉搏仪无效
申请号: | 200720311215.0 | 申请日: | 200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95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何寻社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蓝港数字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245 | 分类号: | A61B5/0245;A61B5/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少文 |
地址: | 710075陕西省西安市西高***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脉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脉搏检测仪器。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检测脉搏的是完全人工的方法,通过人手测量被测者的腕部或颈部的脉搏跳动来得出判断,这样做的不足是检测结果不准确,完全凭医务人员的自身感觉及经验来判断;而且人工检测脉搏的效果单一,无法直观得出具体数据,对由脉搏跳动反映出各种生理迹象做不到全面的了解;由于采用人工方法就无法使医务摆脱繁琐的重复检测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可准确测量人体脉搏、功能多样、高效、便于操控的智能脉搏仪,其解决了传统的检测脉搏方式检测结果不准确、无法直观得出具体数据、检测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智能脉搏仪,包括脉搏监测装置,其特殊之处是,其还包括箱体1、设置在箱体1上的显示器3、设置在箱体1内的位置监测装置11和数据处理系统20;所述的脉搏监测装置是设置在箱体1内的桶形脉搏监测装置2,所述桶形脉搏监测装置2包括充气绷带10、信号传输系统13、脉搏传感器6;所述位置监测装置11用于监测被检测者手是否到位;所述数据处理系统20包括放大电路14、A/D电路15和嵌入式控制系统16;所述脉搏传感器6通过信号传输系统13与数据处理系统20连接;所述嵌入式控制系16统与显示器3相连。
上述脉搏传感器6是设置在充气绷带10内侧的至少一根条状传感器。
上述至少一根条状传感器构成多维脉搏传感器。
上述脉搏传感器6是独立的探头式脉搏传感器。
上述探头式脉搏传感器包括探头壳体8、设置在探头壳体8下方的半球形柔性检测面9以及设置在探头壳体8和柔性检测面9内部的传感器和放大电路。
上述的信号传输系统13是引出线或无线收发装置。
上述智能脉搏仪包括设置在充气绷带10内侧的与数据处理系统20连接的压力传感器12。
上述智能脉搏仪包括与数据处理系统20连接的数据接口4和存储器17。
上述显示器3为触摸屏。
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
1、检测结果准确。由于完全采用了区别于传统人工测量脉搏的方法,通过仪器自身对脉搏跳动的感知进行客观的检测,定位准确,没有人为因素的加入,使得测量结果更接近于真实状态。
2、效率提升。医务人员只需要操作仪器即可得到测量结果,不需要人工测量。
3、直观。通过对脉搏的测量可以直接在显示器上反映出数据和波形。
4、功能多样。通过仪器设备的配置不仅可以达到最基本的检测脉搏跳动的作用,还可以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或保存进行后续分析;通过数据的反映结果得到进行预测病情、指导用药、共享数据等指导性意见。利用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与系统硬件部分进行数据交换,通用性与可移植性强;可以连接打印机打印报告;实现了心电图十二导联和脉图同时配合检查。
5、环境适应性强,对检查条件要求低。可在危重病人不能翻身、不能搬动、生命垂危、正在急救的情况下,轻松完成检测任务。只需患者伸手进去,立即就可得到结果,并可随时复查和进行动态性监护。
6、测量重复性好。通过信号进行分析来调节充气压力大小进行智能充气,使施压大小一致,保证测量重复性好。
7、可保证数据的有效性。由于采用了多维传感器,可以在不调节测量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自动检测每个传感器信号质量,利用最佳信号分析数据,得出测量结果,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充气绷带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探头式脉搏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箱体、2-桶形脉搏监测装置、3-显示器、4-数据接口、5-外接探头接口、6-脉搏传感器、7-引出线、8-探头壳体、9-检测面,10-充气绷带,11-位置检测装置,12-压力传感器,13-信号传输系统,14-放大电路、15-A/D电路,16-嵌入式控制系统,17-存储器,20-数据处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蓝港数字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蓝港数字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112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