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氧化铟类透明导电膜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00386.4 | 申请日: | 2007-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7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诚一郎;宫下德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B5/14 | 分类号: | H01B5/14;C04B35/00;C23C14/34;H01B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 透明 导电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明导电膜及其制造方法,该透明导电膜为非晶态膜,通过弱酸蚀刻可容易制作布线图案、低电阻而且透射率高、并且容易结晶化。
背景技术
氧化铟-氧化锡(In2O3-SnO2的复合氧化物,下面称作ITO)膜,由于可见光透射性高且导电性高,作为透明导电膜,可广泛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和防玻璃结露用发热膜、红外线反射膜等中,但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制成非晶态膜。
另一方面,作为形成非晶态膜的膜,已知有氧化铟-氧化锌(IZO)透明导电膜,但该膜的透明性比ITO膜差,存在发黄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人在先曾提出,作为透明导电膜,在ITO膜中添加硅以规定的条件成膜的非晶态的透明导电膜(参见专利文献1),但当添加硅时,存在有高电阻化倾向这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35649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以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及其制造方法作为课题,该透明导电膜为非晶态膜、通过弱酸蚀刻可容易制作布线图案、低电阻且透射率高,并且容易结晶化。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反复进行各种研究的结果发现,添加了钡的氧化铟类透明导电膜,是电阻低、透明性优良的非晶态膜,通过弱酸蚀刻可容易制作布线图案并更容易结晶化,完成了本发明。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第1方案,涉及一种透明导电膜,其是采用具有氧化物烧结体的贱射靶成膜的透明导电膜,该氧化物烧结体含有氧化铟、根据需要含有锡,同时含有钡;其特征在于,含有氧化铟、根据需要含有锡,同时含有钡。
在该第1方案中,通过制成含钡的氧化铟类透明导电膜,可形成一种透明导电膜,其是低电阻的、透明性优良、成膜时为非晶态膜、可利用弱酸性蚀刻剂进行蚀刻。
本发明的第2方案是第1方案记载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采用相对于1摩尔铟含有大于等于0.00001摩尔~小于0.10摩尔钡的溅射靶成膜。
在该第2方案中,通过添加规定量的钡,可以形成一种透明导电膜,特别地其是电阻低的、透明性优良的非晶态膜,可用弱酸性蚀刻剂进行蚀刻。
本发明的第3方案是第1或2方案记载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采用相对于1摩尔铟含有0~0.3摩尔锡的溅射靶成膜。
在该第3方案中,形成以氧化铟为主体,并根据需要含有锡的透明导电膜。
本发明的第4方案是第1~3任一方案记载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其电阻率为1.0×10-4~1.0×10-3Ωcm。
在该第4方案中形成具有规定电阻率的透明导电膜。
本发明的第5方案是第1~4任一方案记载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作为非晶态膜成膜。
在该第5方案中,在成膜时为非晶态膜,可用弱酸蚀刻。
本发明的第6方案是第1~5任一方案记载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作为非晶态膜成膜后,利用退火使其结晶化。
在该第6方案中,作为非晶态膜成膜后,可利用退火使其容易地结晶化并可赋予耐弱酸性。
本发明的第7方案是第6方案记载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在100~400℃通过上述退火使其结晶化。
在该第7方案中,非晶态膜在100~400℃容易进行结晶化。
本发明的第8方案是第6或7方案记载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退火使其结晶化后,波长400~500nm的平均透射率为85%以上。
在该第8方案中,结晶化后具有规定的平均透射率,透明性优良。
本发明的第9方案是第1~8任一方案记载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摩尔铟的锡的摩尔比y是在大于等于(-2.9×10-2Ln(x)-6.7×10-2)的值、小于等于(-2.0×10-1Ln(x)-4.6×10-1)的值、除去y=0的范围,其中,x表示相对于1摩尔铟的钡的摩尔比。
在该第9方案中,作为成膜的非晶态膜的电阻率达到最低的氧分压的最佳氧分压,与退火后的结晶化膜的电阻率达到最低电阻的氧分压(或在退火温度成膜时的最佳氧分压)不同,故可以在退火后达到低电阻的氧分压下形成非晶态膜,然后,通过进行退火,得到低电阻且透明性高的膜。另外,借此,可以使后工序中的耐腐蚀性或耐湿性、耐环境性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未经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03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悬挂式文件夹
- 下一篇: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