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输入输出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01493.9 | 申请日: | 200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1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丸子彰;口西淳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3K19/0175 | 分类号: | H03K19/0175;G06F1/04;H03K5/02;H03K19/0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茂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输入输出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之间的接口电路,尤其涉及一方为与外部 时钟信号同步工作的同步型半导体器件时的控制信号输入输出的半 导体输入输出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同步型半导体器件之一,已知有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根据 现有技术,SDRAM同时接收时钟信号和时钟使能信号(时钟控制信 号),输入缓冲器构成为仅在时钟使能信号被激活时输入时钟信号, 因而实现了低功耗(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公开有如下技术:在输出电路的上升沿时,使用延迟电 路和电容器而使输出用开关元件的栅极电压升压,以此来暂时增强该 输出用开关元件的输出电流(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61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2387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若在将上述时钟使能信号激活的状态下恒定地提供时钟信号,则 可实现同步型半导体器件的稳定的动作。通常在因半导体器件之间的 负载电容等产生的阻抗而发生波形失真(distortion)的状态下,该时 钟信号保持稳定。但是,当恒定地进行高速的时钟信号的接发时,由 于存在时钟信号所具有的恒定的频率成分,有时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会成为问题,而且,还存在在各半 导体器件的I/O部分将消耗不必要的功率的问题。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可考虑仅在需要的期间输出时钟信号 即进行间歇输出,但与半导体器件的内部(因连接而产生的阻抗)相 比,半导体器件之间因连接而产生的阻抗比较大,因此,在该情况下, 由于开始提供时钟信号时的过渡动作的不稳定性,将产生时钟信号的 定时偏差、信号的驱动不充分的问题。为了解决不稳定性的问题而在 增加了上述升压电路等电流能力增强机构时,由信号波形的高频成分 产生的问题(EMI、峰值(spike)等)、功耗方面的问题的改善效果 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具有在同时收发时钟信号和时钟控 制信号的两个半导体器件的至少一个半导体器件中利用时钟控制信 号来对在刚刚开始提供表示定时的时钟信号后的该时钟信号的过渡 信号波形进行修正的机构。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给恒定状态下的稳定的时钟信号带来影响, 而仅限于对不稳定的过渡状态下的时钟信号进行信号波形的修正。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输入输出控制电路的系 统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时钟信号输出侧的半导体器件中的信号变化检 测电路的一例的电路图。
图3是表示图1中时钟信号输出侧的半导体器件中的信号变化检 测电路的另一例的电路图。
图4是表示图1中同步型半导体器件中的信号变化检测电路的一 例的电路图。
图5是表示图1中同步型半导体器件中的信号变化检测电路的另 一例的电路图。
图6(a)~图6(i)是表示图1的系统的信号波形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图1中时钟信号输出侧的半导体器件的变形例的框 图。
图8是使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输入输出控制电路的系 统的框图。
图9(a)~图9(d)是表示图8的系统的信号波形的一例的图。
图10是使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输入输出控制电路的 系统的框图。
图11(a)~图11(e)是表示图10的系统的信号波形的一例的 图。
标记说明
100、200、298半导体器件
110、210时钟输出I/O
112第一输出缓冲器
114第二输出缓冲器
116输出选择器
120、220时钟控制信号输出I/O
122、222控制信号输出缓冲器
130、230时钟生成电路
132、232时钟屏蔽电路
134、234控制信号生成电路
136、236信号变化检测电路
140信号加法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14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