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码堆机的组队方法和工作站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02431.X | 申请日: | 2007-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0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多米尼克·热尔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赛德尔参与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30 | 分类号: | B65G4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楼仙英 |
地址: | 法国奥***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码堆机 组队 方法 工作站 | ||
1.将产品组队成批量形式并将所述批量传送到拣货工作站的方法,该 方法包括:-在通道(5)中,将产品直接传送到组队并传送产品的工作站 (3)的基座上,以形成批量,-一旦形成所述批量就将形成所述通道(5) 的引导结构(20)竖直缩回,-借助于通过所述引导结构下方的推进器(40) 形式的移动设备将所述批量传送到所述拣货工作站(11),-重新定位这些 引导结构(20),使其处于致动位置,以及-使所述推进器(40)上升,以 围绕这些引导结构转动的方式使其通过所述的引导结构(20)上方进入初始 位置。
2.在码堆运输装置中组队并传送产品(2)的工作站,用于实现如权利 要求1所述的方法,该组队并传送产品的工作站(3)设置在到达线路(1) 的选择工作站和拣货工作站(11)的平台(12)之间,其特征在于,该组队 并传送产品的工作站包括:
-由电动传送带(4)组成的基座,用于将所述产品(2)从入口传送到 位于其下游端的停止系统(7),-引导结构(20),用于引导所述传送带 (4)上的所述产品(2),并将产品定位为几个平行的排,-移动设备(10), 移动因此形成的批量产品并且将批量产品带到所述平台(12)上,-缩回所 述引导结构(20)的设备,使引导结构置于移动所述产品(2)的所述移动 设备(10)的水平之上,-允许所述移动设备(10)返回到它们的初始点的 设备,使移动设备(10)通过所述传送带(4)上传送的产品(2)的上方及 所述引导结构(20)的上方,从而对所述移动设备(10)产生围绕所述引导 结构(20)的引导壁(6)的包络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码堆运输装置中组队并传送产品(2)的工作 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结构(20)为倒T形式,其水平部分组成引导 壁(6),以及-所述移动设备(10)为推进器(40)形式,用于移动批量 产品(2),一方面,该推进器(40)由侧臂(42)支承,该侧臂之间的距 离大于所述引导壁(6)的长度,另一方面,推进器互相隔开一段距离,该 距离足以通过所述T的竖直部分的任一侧,该距离使这些推进器(40)围绕 所述T的所述部分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码堆运输装置中组队并传送产品(2)的工作 站,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平行六面体构架(19),在其上部中间部分,该 平行六面体构架包括一个支撑引导结构(20)的框架(21),该框架(21) 是水平横梁的形式,该横梁被设置为支承所述T的竖直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在码堆运输装置中组队并传送产品(2)的工作 站,其特征在于,各引导结构(20)的T的竖直部分均是伸缩型的,该部分 包括一个从支撑框架(21)向下延伸的轴(30),和一个位于两滑轨(34) 之间的U型板(31),以及一个千斤顶型的操作装置(35)。
6.如权利要求4或5任一所述的在码堆运输装置中组队并传送产品(2) 的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21)包括允许相对于彼此调节引导结构 (20)的适当设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在码堆运输装置中组队并传送产品(2)的工作 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当设备是根据产品(2)的类型调节引导结构之间 间隔的设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在码堆运输装置中组队并传送产品(2)的工作 站,其特征在于,调节引导结构(20)之间间隔的设备由一个螺杆螺母系统 (24)组成,其螺杆部分位于丝杠(25)上,该丝杠在支撑框架(21)中和 各轴(30)的上部中运行,该轴(30)由三部分组成:-一个中间轴(22), 作为所述螺杆螺母系统(24)的基准轴并且相对于所述框架(21)固定,以 及-位于该中间轴(22)任一侧的两个侧轴(23),每个侧轴(23)均包括 与所述螺杆配合的一个螺母(28),其螺纹是反向的,以在所述中间轴(22) 的任一侧使所述侧轴(23)同时分离,以使引导结构(20)之间的间隔与产 品(2)的尺寸匹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赛德尔参与公司,未经赛德尔参与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243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