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上肢固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02451.7 | 申请日: | 200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0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渡桥和政;林秀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JMS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G13/12 | 分类号: | A61G1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金国;陈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肢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在将接受手术的患者的上肢固定在上肢台时所使用的上肢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为了防止接受例如胸腹部手术的患者在被施行了麻醉的状态下身体不小心晃动而将该患者固定在手术床上。当对该患者进行固定时,根据手术种类的不同,有时需要在使一侧或两侧的上肢离开身体向外展开而使腋下打开并在使肘关节弯曲后放置到脸的侧方的所谓上举状态下,将患者的上肢固定在设置于手术床的上肢台上。该上肢台的上表面位于比仰躺在手术床上的患者脸部略高的位置,并且以使上肢的肘关节一侧低于手关节一侧的状态而倾斜。
当以使上肢上举的状态将该上肢固定在所述上肢台上时,有时使用了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上肢固定装置。该上肢固定装置包括形成为带状的布制本体、和由设置在该本体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挂钩(hook)和钮扣等构成的扣合部。所述本体的宽度被设定得较宽,能够从上肢的手关节覆盖到肘关节。当使用该上肢固定装置时,在把上肢放在上肢台的上表面以后,将上肢固定装置的本体同时缠绕到上肢和上肢台上,然后使扣合部扣合。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6-319749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对患者施行了麻醉后,有必要在上肢的手关节附近的桡骨动脉安置血压监视用插管(cannula)来经常监视血压。不过,当使用了专利文献1所示的宽度尺寸较大的上肢固定装置时,因为上肢被上肢固定装置覆盖并一直覆盖到手关节附近,所以有时无法对血压监视用插管的安置部位进行目视。在这一状态下,万一血压监视用插管脱离开桡骨动脉的话,则在麻醉医师所看不到的地方引发出血,从而有出现止血处理延误之虞。
还有,有时候在手术中有必要再建立一条上肢的静脉管道来向静脉内进行补液。不过,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的上肢固定装置的宽度较宽,所以妨碍了补液用静脉管道的建立。由此,在建立补液用静脉管道时,必须先取下上肢固定装置然后再安装上,致使作业变得繁琐。
进而,在以使上肢上举的状态将上肢固定在上肢台上时,与在使腋下闭合的状态下进行固定的情况相比,上肢由于自重和身体晃动等原因容易从上肢台滑落下来。当上肢滑落下来时,致使血压监视用插管或补液用静脉管道脱落,从而影响到手术的进行,所以为了防止该上肢滑落,有必要使上肢固定装置一边压制上肢一边牢固地进行缠绕。不过,一旦对上肢过于压迫时,则有可能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障碍,并且导致无法用血压监视用插管及新建立的补液用静脉管道来进行血压监视及补液。如上所述由于难于调节将专利文献1的上肢固定装置缠绕在上肢时的强度,所以上肢固定作业费时,并且出现了例如经验不足的工作人员无法固定好上肢固定装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的发明,其目的在于:当在手术中将上肢固定在上肢台时,在大范围地使上肢的手关节附近部位露出的状态下没有过强地对上肢进行压迫,即便是经验不足的工作人员也能够轻而易举地在较短时间内对上肢进行固定以防止上肢从上肢台滑落下来。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在本发明中通过在配置于上肢台和上肢之间的基部上设置衔接在上肢台上的上肢台衔接部和覆盖肘关节的肘关节支撑部,并且将从该肘关节支撑部延伸出来的绳状部缠绕到上肢台上,从而能够将上肢固定在上肢台。
具体来说,在第一发明中涉及一种以使接受手术的患者的上肢向上举起的状态将该患者的上肢固定在上肢台的上肢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肢固定装置具有设置在所述上肢台和上肢之间的基部、上肢台衔接部(engagementpart)、肘关节支撑部和绳(string)状部,该上肢台衔接部设置在所述基部的靠近上肢手关节一侧,形成为衔接在所述上肢台的靠近手关节一侧,该肘关节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基部的靠近上肢肘关节一侧,形成为以从肘关节的下侧向上侧的方式覆盖放在所述上肢台上的上肢的肘关节,该绳状部从所述肘关节支撑部的覆盖肘关节上侧的部位开始延伸,并被缠绕在所述上肢台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MS株式会社,未经JMS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24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