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03423.7 | 申请日: | 200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4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竹之内健;汤浅义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D19/02 | 分类号: | B01D19/02;B01D19/00;B67C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泡方法,特别是适于将当向罐/塑料瓶/瓶罐或者袋等的 容器内填充饮料等液体时所产生的气泡进行消泡的消泡方法。
背景技术
容器装饮料(罐饮料、塑料瓶装饮料、瓶装饮料等)的填充工序,一 般是从上方向在填充机中竖立的容器流进饮料,接着用密封装置(卷边机 /压盖机等)来使其与盖部件结合而实行密封工序。作为保持饮料的品质、 提高风味的重要因素,需要降低密封容器内的残存氧气量。特别是,重要 的是从容器内的顶部空间除去氧气,为了实现该目标,开发并使用了密封 之前的盖下放气等的脱氧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容器装饮料是大量消费的 制品,因此追求填充工序的高速化,在罐装饮料的情况下,实现了每分钟 制造1000罐~2000罐的高速生产线。随着饮料的填充而在容器内产生气 泡。气泡的产生举动及消灭产生的气泡的举动,因各种饮料的性质和填充 条件而不同,然而,一般地生产速度越快,则产生气泡就越多,并且,到 消灭气泡为止没有采取足够的时间,因而成为在残留了气泡的状态下进行 密封。
在气泡中含有与大气中相同浓度的氧气,由于气泡内的氧气靠顶部空 间的气体置换不能除去,因此妨碍顶部空间的氧气量的降低。特别是,在 提高了基于气体置换的脱氧技术的现在成为残存氧气量的主要原因。在现 状中,为了抑制气泡一般使用在饮料处方中搀入消泡剂的方法,然而这样 会对饮料的味道产生影响,因此寻求确定在从填充到密封之间消泡的技 术。
作为针对该要求的解决对策,考虑到照射光来进行消泡的技术,并对 此提出了较多的方法和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4)。其中也包含有照 射激光束的方法的提案。例如,作为用激光束进行消泡的方法,提出有通 过向气泡照射激光束,使形成气泡膜的分子间结合与膜内的水分子或者有 机分子振荡激励,切断分子间结合,从而消除气泡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 4)。
另外,也提出有照射超声波进行消泡的方法和装置(参照专利文献5~ 9)。另外,除了光和声以外,还提出有利用加热、微波、高频波、放电、 电风、静电、蒸汽的消泡方法和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3-1021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0-3130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63-10462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昭63-25250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1-90330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7-291395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9-328193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实开昭62-90397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平6-191595号公报
然而,对于以往的照射光进行消泡的技术而言,现状是缺乏高速性不 适应高速化的填充速度,因此这些技术未被实用化。这些光照射技术,是 由向气泡照射光能,并加热气泡的成分(多是水),使其蒸发进行消泡的 原理而成立的。因此,必须向每个气泡直接照射光能,一般地,由于气泡 分布于液面整体,因此为了通过光照射来消泡,实际上必须向液面整体供 给光能。在此,实际上说的是指,存在扩大光束的直径同时全面地进行照 射的情况,和较细直径的光束扫描照射液面的情况,无论哪种情况都是以 用“单位面积照射功率×照射时间×照射面积”所表示的全光能变为相等为 目的。在高速化的填充工序中,由于分配到消泡工序中的时间较短,因此 以从通常的光源发出的光的强度,不能获得足够的消泡效果。反之,对于 为了获得消泡效果而投入充分的能量,需要具有巨大的能量的光源,因此 不实用。
另一方面,照射超声波进行消泡的方法,例如照射从外部声源发出的 连续波状的超声波进行消泡的方法的情况,由于超声波的波长与作为对象 的容器的大小相同,方向性不足,照射能量发生散逸,因此效率较差。因 此,有必要使其在传送带上长距离运行并且进行消泡,然而由于生产线变 长因而从节省空间的方面考虑并不理想。此外,塑料瓶和瓶罐等窄口容器 的情况,不容易通过开口部将光、声等传递到液面整体,因而没有有效的 消泡手段。另外,在以往的方法中,特别是附着于容器的内表面的气泡存 在几乎不能消泡的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制罐株式会社,未经东洋制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34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析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 下一篇:陶瓷挤出物用的自润滑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