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输分组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04503.4 | 申请日: | 2007-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97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M·伊索萨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洪斌;王丹昕 |
地址: | 瑞典斯***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输 分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输分组的方法,尤其涉及在一个网络节点和另一个网络节点之间传输分组。
背景技术
图1是第一网络(网络1)中的设备11、12、13与第二网络(网络2)中的设备21、22、23进行通信的示意性图解。例如,网络1中的设备11可以正在向网络2中的设备21和23发送分组,而网络1中的设备12可以正在向网络2中的设备22发送分组。由网络1中的设备11、12、13所发送的分组最初被路由到网络1中的主机(host)1,然后通过通信链路(例如IP主干线(backbone))被发送到网络2中的主机2。网络2中的主机2根据分组中所指定的目的地将接收到的分组路由到设备21、设备22或设备23。从网络1传到网络2的(或者反之亦然)所有分组均通过链路3进行传递。
分组通常包括首部和有效载荷。首部包含分组路由的细节,例如分组的目的地以及分组的源。因此,例如由设备11所产生的且目的地为设备21的分组将具有首部,该首部特别地标识要被送到设备21的分组的目的地。当在主机1处接收到分组时,主机1将从分组的首部读取目的地,将把目的地识别为在网络2中,并将把分组通过链路3转发到网络2的主机2。当在网络2的主机2处接收到分组时,主机2将从分组的首部读取目的地,并将把目的地识别为设备21。
设备(或更一般地,“网络节点”)的地址通常是IP(网际协议)地址。
特定设备可以服务多个不同应用,例如电子邮件系统、web(网络)浏览器等。因而分组的首部通常不仅标识目的地设备,而且还标识与分组内容相关的特定应用。特定应用通常通过“UDP端口号”来标识。沿链路3传送的分组的首部因而通常将包含IP地址字段和UDP端口字段。
依赖于与分组内容相关的应用,分组的首部可以包含另外的字段,例如“实时协议”(RTP)字段。RTP字段涉及诸如VoIP数据之类的实时数据的成帧(framing)和处理。因此,沿链路3传送的VoIP分组的首部因而除IP地址字段和UDP地址字段以外通常还将包含RTP字段。
当前在通过因特网传送电话呼叫或者“VoIP”(网际协议上的语音)上作出了很多努力。VoIP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分组首部的IP/UDP/RTP成帧而造成的开销量过大。利用IPv6(网际协议版本6地址机制),具有IP、UDP和RTP字段的首部的总体长度为60字节,但是分组的实际有效载荷可能低至15-20字节,这意味着带宽的75%以上可能被分组的首部消耗。
已经提出多个首部压缩方案来克服这个问题,但是它们被设计用于点到点连接,而不是用于如图1中的通过公共链路传送多个不同分组流的情况。这些首部压缩方案实际上除在无线电接口中之外都是无用的。而且,如果首部压缩被引入固定网络的话,它将具有严格的压缩要求,在公共商用IP网络中将不可能遵循该要求。因而需要用于降低在依照3GPP规范的核心网中的VoIP的带宽要求的其他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在IP网络节点之间传输IP分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网络节点处接收分组;
将接收到的分组分成多个流,其中每个流的分组共享公共的IP首部;
合并(merge)多个分组以形成合并的分组;以及
将合并的分组发送到第二网络节点。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两个或更多个分组被合并(或被“复用(multiplex)”)。用于形成合并分组的各组成分组(component packet)的有效载荷,在公共首部下在合并分组中被发送。与单个分组的首部相比,合并分组的首部占用了合并分组的长度的较低比例。也就是,如果两个分组(作为举例)被合并,则合并分组的首部的长度将小于两个组成分组的首部的长度之和。
在实时业务的情况下,合并的分组优选地仅包括来自任何流的一个分组。然而,在非实时业务的情况下,原则上对于流来说可以将两个或更多个分组促成合并的分组。
通过通信网络发送合并的分组不需要更改网络。
当合并的分组在第二网路节点处被接收到时,它将被分成其组成分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45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