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氢化NBR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05191.9 | 申请日: | 2007-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4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森谷洋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NO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15/00 | 分类号: | C08L15/00;C08K3/04;C08K3/34;C08K5/00;C08K5/10;C08K5/14;F16J15/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 娟;李平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氢化 nbr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氢化NBR组合物。更具体地说,涉及适合用作汽车发动机部件—进气歧管垫圈的成型材料等的氢化NBR组合物。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材料使用的氢化NBR,由于担心其耐热性等不足,因此使用碘值为28以下的氢化NBR。这种情况下,虽然耐热性提高,但不可否认低温特性(通过低温-30℃下的压缩永久变形值评价)有变差倾向。结果,产品用于低温使用环境时,发生产品变形,其作为密封材料时导致漏油,无法满足产品的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88303号公报
本申请人之前提出了一种氢化NBR组合物,该氢化NBR组合物可同时实现耐热性和耐寒性,是在丙烯腈含量为15-30重量%的氢化NBR中含有比表面积为200m2/g以下的白炭和有机过氧化物,优选进一步含有多官能性不饱和化合物和/或炭黑。该氢化NBR组合物虽然可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但是丙烯腈含量少,又出现发动机周围的垫圈等在暴露于油和燃料的使用环境下、聚合物发生溶胀、难以应用的新问题。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123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除耐热性、耐寒性之外、耐油性和耐燃料油性也优异、可适合用作汽车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垫圈的成型材料等的氢化NBR组合物。
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氢化NBR组合物实现:含有100重量份氢化NBR或氢化NBR的掺混物、2-23重量份酯类增塑剂和0.5-10重量份有机过氧化物的氢化NBR组合物,所述氢化NBR的丙烯腈含量为25-44重量%、且碘值为32-65;优选进一步含有0.5-10重量份多官能性不饱和化合物的氢化NBR组合物。
本发明的氢化NBR组合物可形成交联物,该交联物除耐热性、耐寒性之外,在耐油性(对3号油或其他通用的市售发动机油等油的耐性)和耐燃料油性(对燃料油C或其它通用市售汽油等燃料油的耐性)方面也优异,因此适合用作汽车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垫圈或汽车的密封部件,特别是发动机或变速箱系统周围的密封部件等的成型材料等。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氢化NBR使用AN含量为25-44重量%、优选30-40重量%、且碘值为32-65、优选40-60的氢化NBR。也可以同样使用掺混时具有上述AN含量和碘值的氢化NBR的掺混物。AN含量比上述范围低,则耐油性或耐燃料油性差,高温时出现产品漏油;而AN含量比上述范围高,则低温特性受损,低温时出现漏油。另外,碘值低也会使低温特性受损,低温时出现漏油;而碘值高时则耐热性受损。实际上使用市售商品例如日本ZEON的产品Zetpole系列的2030L(AN含量36重量%、碘值57=氢化率约80%)或该2030L与氢化率均为约90%左右的1020(AN含量44重量%、碘值25)、2020(AN含量36重量%、碘值28)、2020L(AN含量36重量%、碘值28)、3120(AN含量25重量%、碘值31)等的掺混物。
酯类增塑剂例如使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己二酸二(丁氧基乙氧基乙基)酯、壬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癸二酸二丁酯、癸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等二元羧酸酯,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磷酸三苯酯、磷酸甲苯基二苯基酯、磷酸三甲苯酯等磷酸酯等,实际上直接使用市售商品ADEKA的产品RS107、RS700、RS705、P200等。
这些酯类增塑剂按每100重量份氢化NBR或其掺混物为2-23重量份、优选7-17重量份的比例使用。使用比例在该范围以下,则耐油性或耐燃料油性受损,出现产品漏油;而比例在此以上,则低温特性和耐油性等提高,但耐热性受损。
配合了酯类增塑剂的氢化NBR的交联是使用有机过氧化物进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OK株式会社,未经NO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51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