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构件、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07043.0 | 申请日: | 200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5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黑田纪明;来摩洋子;加藤久雄;铃木敏郎;村田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G15/02 | 分类号: | G03G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构件 处理 电子 照相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构件,具有该充电构件的处理盒和电子照 相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用于使电子照相感光构件表面静电充电的方法 之一,接触充电法已进入实际应用。
接触充电法是将电压施加到与电子照相感光构件接触设置 的充电构件上,以在充电构件和电子照相感光构件之间接触的 部分及其附近引起微放电,从而使电子照相感光构件表面静电 充电的方法。
作为用于静电充电电子照相感光构件表面的充电构件,考 虑到充分确保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和充电构件间的接触辊隙 (nip),通常的是具有支承体和设置于支承体上的弹性层(导电性 弹性层)的充电构件。
弹性层(导电性弹性层)通常以相对大的量含有低分子量组 分,因此此类低分子量组分可能渗出以致污染电子照相感光构 件的表面。为了控制由于该渗出导致的污染,在导电性弹性层 上设置与其不同的并且具有比导电性弹性层更低的弹性模量的 表面层也是普遍的。
作为充电构件的形状,通常是辊形。下文中,辊形充电构 件也被称为“充电辊”。
在接触充电法中,已进入广泛使用的方法为其中将通过使 交流电压叠加到直流电压上形成的电压施加到充电构件的方法 (下文中也称为“AC+DC接触充电法”)。在AC+DC接触充电法的 情况下,将具有峰-峰电压为开始充电的电压两倍以上的电压用 作交流电压。
AC+DC接触充电法是由于交流电压的使用而能够进行以 高充电均匀性稳定充电的方法。然而,只要使用交流电压源, 与仅将直流电压的电压施加到充电构件的方法(下文中也称为 “DC接触充电法”)相比,该方法导致了尺寸大和成本升高的充 电组件和电子照相设备。
即,对于使充电组件和电子照相设备小型化和实现成本下 降,DC接触充电法优于AC+DC接触充电法。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4-210857(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优 良表面性质和脱模性且具有低硬度和耐热性的弹性材料的生 产。更具体地,热处理在一末端或两末端具有能够与金属醇盐 反应的一个或多个官能团的有机硅化合物的溶液,以除去其水 分和低分子量组分,将金属醇盐添加到如此热处理过的有机硅 化合物溶液中,以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溶胶,然后将该溶胶加热 成为凝胶,并且将基板例如用所得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涂布以 生产具有优良表面性质和脱模性且具有低硬度和耐热性的弹性 材料。如所公开的,该弹性材料作为用于电子照相系统的复印 机和打印机的辊构件和带构件的材料是有用的。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0-267394(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充 电构件,其与充电对象接触,并且使用该充电构件,通过施加 穿过充电构件和充电对象的电压使充电对象静电充电。在该充 电构件中,至少与充电对象接触的其构件表面由具有粘结剂和 添加到其中的添加剂的表面层形成,该添加剂具有含有氟型或 硅型的第一嵌段和既不含氟也不含硅的第二嵌段的氟嵌段共聚 物或硅嵌段共聚物。如所公开的,该充电构件进一步具有低摩 擦性质和优良的调色剂粘附性质,此外还展现优良的运行性能。
发明内容
然而,DC接触充电法不具有由于交流电压带来的任何改进 电荷均匀性的效果。因此,充电构件的表面污染(由于调色剂和 用于调色剂的外部添加剂)和充电构件本身的电阻不均匀性趋 于在复制的图像上出现。
尤其在DC接触充电法的情况下,由于重复使用,调色剂和 用于调色剂的外部添加剂不均匀地和强烈地附着(粘附(cling)) 到充电构件的表面。结果,当在高温高湿环境(30℃℃/80%RH) 下复制半色调图像时,它们粘附的部分可能引起过度充电或不 良充电。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充电构件,其即使由于长期重复使用, 调色剂和用于调色剂的外部添加剂也不容易粘附到其表面,并 且因此即使当用于DC接触充电法时,其也能够长期稳定地充电 和图像复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具有该充电构件的处理 盒和电子照相设备。
本发明为具有支承体、形成于该支承体上的导电性弹性层 和形成于该导电性弹性层上的表面层的充电构件,其中该表面 层包含具有丙烯酸类基团和氧化烯基的聚硅氧烷。
本发明还涉及具有上述充电构件的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 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70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