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变缝隙天线和其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08962.X | 申请日: | 200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1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菅野浩;寒川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Q3/24 | 分类号: | H01Q3/24;H01Q1/38;H01Q13/10;H01Q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 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 缝隙 天线 驱动 方法 | ||
1.一种指向性可变缝隙天线,其具有电介质基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介质基板的背面上形成有有限面积的接地导体和缝隙区 域,
所述缝隙区域将所述接地导体分割为第一接地导体和第二接地导 体,
在所述缝隙区域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开放端,
在所述电介质基板的背面上还配置有横贯所述缝隙区域、连接所 述第一接地导体和所述第二接地导体的至少两个选择性导通路径组,
在所述电介质基板的表面上,在所述缝隙区域的长度方向中央附 近的供电位置配置有与所述缝隙区域交叉的供电线路,
所述至少两个选择性导通路径组具有第一选择性导通路径和第二 选择性导通路径,
在将缝隙谐振器长度Ls设定为所述第一选择性导通路径与位于所 述缝隙区域的-X方向的前端的开放端之间的距离,
将缝隙宽度Ws设定为所述第一接地导体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之 间的距离时,
所述第二选择性导通路径与位于所述缝隙区域的X方向的前端的 开放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缝隙谐振器长度Ls相等,
在Ws为(Ls/8)以下的情况下,所述Ls设定为相对于动作频带 的中心频率f0为与四分之一有效波长相同的长度,
在Ws超过(Ls/8)的情况下,(2Ls+Ws)设定为相对于动作频 带的中心频率f0为与二分之一有效波长相同的长度,
所述第一选择性导通路径和第二选择性导通路径,在从所述电介 质基板的法线方向透过所述指向性可变缝隙天线的透过平面视野中, 将所述供电线路夹在中间,
在将所述缝隙区域的长度方向设定为X方向,将所述供电线路的 长度方向设定为Y方向,将所述电介质基板的法线方向设定为Z方向 时,
在所述开放端中位于所述缝隙区域的X方向的前端的开放端与所 述供电位置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一选择性导通路径,并且在所述开放端 中位于所述缝隙区域的-X方向的前端的开放端与所述供电位置之间 配置有所述第二选择性导通路径,
在第一状态下,通过将第一选择性导通路径选择为导通状态,并 且将第二选择性导通路径选择为断开状态,使主波束向-X方向发射,
在第二状态下,通过将第一选择性导通路径选择为断开状态,并 且将第二选择性导通路径选择为导通状态,使主波束向X方向发射,
在第一地点(221),所述供电线路(115)分支为包括两个以上的 分支线路(115a、115b)的分支线路组,
所述分支线路组中的两个以上的分支线路(115a、115b)在第二地 点(223)连接,在所述供电线路内形成环路配线(209),其中,
所述第一地点(221)位于所述电介质基板(103)的正面侧,
所述第一地点(221)在俯视透视图中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01a 重合,
所述第二地点(223)位于所述电介质基板(103)的正面侧,
所述第二地点(223)在俯视透视图中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101b 或所述缝隙区域(109)重合,
所有的所述环路配线的环路长度的最大值设定为在动作频带的上 限频率下不足一个有效波长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缝隙天线,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环路配线与所述缝隙区域和所述接地导体的边界线 交叉,所述缝隙区域在离所述缝隙区域的开放点为不同的距离的二点 以上的供电点被激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缝隙天线,其特征在于:
从前端开路终端点开始,动作频带的中心频率下的四分之一有效 波长的长度的区域的所述供电线路设定于由特性阻抗比50Ω高的传输 线路构成的感应谐振器区域,
在所述感应谐振器区域中,所述供电线路与所述缝隙区域至少在 一部分上交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缝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线路所分支的分支配线的配线宽度的总和设定为与同一 基板上的50Ω的特性阻抗的传输线路的配线宽度相同,或者比其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896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