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芳族乙烯基化合物的聚合抑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10611.2 | 申请日: | 200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0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中岛淳一;谷崎青磁 | 申请(专利权)人: | 伯东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C7/20 | 分类号: | C07C7/20;C07C15/46;C08F2/40;C08F12/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熊玉兰;李平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烯基 化合物 聚合 抑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芳族乙烯基聚合物制造、精制、储存或输送工序中抑 制芳族乙烯基化合物或含有该化合物的工艺流体聚合的方法。
背景技术
芳族乙烯基化合物特别是苯乙烯,作为聚苯乙烯、合成橡胶、ABS 树脂等的制造原料,在产业上是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并且在工业上大量 生产。
通常芳族乙烯基化合物极易聚合,在制造或精制工序中由于加热等 原因很容易聚合而降低芳族乙烯基化合物单体的收率,还存在相关设备 中产生结垢(污垢)导致设备运转故障的问题。作为其应对措施,提出 了在工艺流体中添加聚合抑制剂的方法并提供到实际应用当中。例如使 用苯酚、亚硝基苯酚、硝基苯酚的方法(例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或使用哌啶-1-烃氧基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同时使用硝基苯酚和 哌啶-1-烃氧基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组合使用烷基磺酸和二烷基 羟基胺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组合使用磷酸酯和烷基磺酸的 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添加在烯烃制造工艺中为抑制粘度上升 的酚系、胺系、亚硝基系阻聚剂和十二烷基苯磺酸及其盐的方法(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6)、添加使用乙烯基化合物的工序中为防止结垢的醌系、 氢醌系、亚硝基系、亚苯基二胺等胺类阻聚剂和十二烷基苯磺酸及其盐 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7),其中,作为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聚 合抑制剂,多使用硝基苯酚的2,6-二硝基苯酚(DNP)、2,6-二硝基-4- 甲基苯酚、2,4-二硝基-6-仲丁基苯酚(DNBP)。但是这些试剂呈现聚合 反应抑制力逐渐降低的倾向,而且还属于有毒物质,因此其使用中要严 格加以注意。因此迫切希望即可以维持这些试剂的聚合抑制效果,又可 以降低其用量的方法。
专利文献1:特开昭63-3167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16553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6-166636号公报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第4,654,450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5:美国专利第4,425,223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6:特开平7-166152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平8-347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于是本发明以提供芳族乙烯基化合物的聚合抑制方法为目的,这种 方法不但在芳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制造、精制、储存或输送工序中可以抑 制初期聚合,而且还可以在长时间内有效抑制聚合,并且其使用性优异。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者对乙烯基化合物聚合反应特性进行详细研究的结果发现 通过组合使用特定的含氮芳族化合物和磺酸化合物,与分别单独使用这 些化合物时相比,在抑制聚合方面可以获得优异的协同效果,从而完成 了本发明。
也就是有关权利要求1的发明是芳族乙烯基化合物的聚合抑制方 法,其特征是在芳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制造、精制、储存或输送工序中添 加(A)选自下述通式(I)、(II)、(III)及(IV)所示的含氮芳族 化合物的至少一种和(B)下述通式(V)所示的磺酸化合物。
[化学式1]
(式中,R1~R7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羟基、碳原子数为1至12的 直链或支链烷基、碳原子数为2至12的直链或支链烯基、碳原子数为6 至14的芳基、氨基、具有碳原子数为1至12直链或支链烷基的单或二 烷基氨基、具有碳原子数为6至12芳基的单或二芳基氨基、甲酰基、 羧基、氨基甲酰基、磺酸基,相邻的两个取代基之间还可以有脂环式或 芳香族结构。X表示氧原子或硫原子,Y表示氧原子或氮原子。)
[化学式2]
(式中,R8~R15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羟基、碳原子数为1至12的 直链或支链烷基、碳原子数为2至12的直链或支链烯基、碳原子数为6 至14的芳基、氨基、具有碳原子数为1至12直链或支链烷基的单或二 烷基氨基、具有碳原子数为6至12芳基的单或二芳基氨基、甲酰基、 羧基、氨基甲酰基、磺酸基,相邻的两个取代基之间还可以有脂环式或 芳香族结构。X表示氧原子或硫原子,Z表示甲酸离子、乙酸离子、丙 酸离子、硫酸离子、氯化物离子、硝酸离子。)
[化学式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伯东株式会社,未经伯东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06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