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灌注的微脉管体系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10627.3 | 申请日: | 200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0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T·纽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诺荑思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5/00 | 分类号: | C12N5/00;C12M3/02;C12N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建秋;王凤桐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注 脉管 体系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在体外生成可灌注的微脉管网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通过在一组轴芯(2)上以及轴芯的周围培养细胞(1),在体外生成至少一个原始脉管(200);
将所述至少一个原始脉管(200)植入到基质中;
诱导所述至少一个原始脉管(200),以在所述基质中生成萌芽(220);
取出所述一组轴芯(2);并且
对所述至少一个原始脉管(200)和萌芽进行内腔灌注,以模拟从毛细管床的动脉末端到静脉末端的自然血流,以生成微脉管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生成至少一个原始脉管(200)的步骤生成了两个或多个原始脉管,所述萌芽吻合并形成毛细管网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生成至少一个原始脉管(200)的步骤还包括生成多维排列的可灌注的脉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灌注液(204)含有含氧的细胞生长培养基,不含有血清以及生成脉管的物质或抑制脉管生成的物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至少一个原始脉管(200)和萌芽进行内腔灌注的步骤包括使用灌注液(204),该灌注液含有含氧的细胞生长培养基,该灌注液补充有血清、和/或对脉管生成起作用的化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至少一个原始脉管(200)和萌芽进行内腔灌注的步骤包括使用含氧的生理盐溶液进行灌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至少一个原始脉管(200)和萌芽进行内腔灌注的步骤包括使用含氧的血液、血液成分或血液替代品进行灌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至少一个原始脉管(200)和萌芽进行内腔灌注的步骤包括使用无氧的灌注液(204)进行灌注,并通过所述基质的扩散实现系统的氧合作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至少一个原始脉管(200)和萌芽进行内腔灌注的步骤包括将生成脉管的化合物和抑制脉管生成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添加到灌注液(204)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至少一个原始脉管(200)和萌芽进行内腔灌注的步骤包括将生成脉管的化合物和抑制脉管生成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添加到所述基质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细胞包括基因修饰的细胞,该基因修饰的细胞能将产物释放到灌注液(204)或所述基质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质含有选自由纤维蛋白、胶原质、凝胶、凝胶化的基底膜、琼脂、琼脂糖、藻酸盐、基底膜蛋白质、硅胶、和它们的组合所组成的组中的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细胞选自由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周细胞、人细胞、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干细胞、和基因修饰的细胞所组成的组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质填充有细胞,该细胞选自由通过基质分散的或局部浓缩的人细胞、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所组成的组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健康组织或病态组织的片段被植入到所述基质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癌组织的片段被植入到所述基质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减少流入静脉原始脉管(202)中的流量并增加人工原始脉管(200)中的阻力,流动的灌注液(204)通过毛细管(206)而改变通路,以驱动灌注液(204)从具有较高压力的脉管流入具有较低压力的脉管。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微脉管网络包括选自生物人工微脉管、原始内皮细胞管、和平滑肌细胞管中的一种。
19、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微脉管网络包括能够向灌注液(204)中释放因子的正常细胞或基因修饰的细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诺荑思公司,未经诺荑思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062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支架
- 下一篇:基于硬件的四层负载均衡交换机及其交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