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介质阻挡放电灯的点亮设备及点亮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11508.X | 申请日: | 200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1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仓地敏明;小南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B41/24 | 分类号: | H05B41/24;H01J65/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介质 阻挡 电灯 点亮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外部电极和在灯的两端配置的内部电极的电介质阻挡放电灯的点亮设备及点亮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液晶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器被越来越多地作为电视、监视器等的信息显示设备而使用。液晶显示器,在液晶的背面配置光源设备(以下称为“背光灯”),具有通过使来自该背光灯的光透过液晶面板,来进行画面显示的构造。作为该背光灯的主要光源,使用得最多的是配置多个细管的冷阴极荧光灯的方案。
另一方面,期待对背光灯用光源进一步高性能化,对应于此,外部电极型的荧光灯被研究开发出来。电介质阻挡放电灯(Dielectric BarrierDischare Lamp),在灯内部不含水银,利用的是稀有气体的发光,具有对环境友好且再循环性也良好的特长。再有,由于电介质阻挡放电灯因为不含有水银,几乎没有象以往的冷阴极荧光灯那样的到灯内部的水银变暖而充分蒸气化为止的光束的时间变化,具有光的上升快这一特长。
作为电介质阻挡放电灯的优选的构成例,如图12所示,有一种包含在灯1的两端密封的一对内部电极2a及2b、和沿着灯的长边方向配置的外部电极3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灯所对应的点亮设备,将内部电极2a及2b的任何一方,使用切换开关SW与电源E交替连接。也就是说,通过切换开关SW内部电极2a与电源E连接时,在内部电极2a和外部电极3之间产生放电,进行发光(图12(a)的状态)。相反,在通过切换开关SW内部电极2b与电源E连接时,在内部电极2b和外部电极3之间产生放电,进行发光(图11(b)的状态)。因此,通过将切换开关SW的连接用给定的频率切换,内部电极2a侧与内部电极2b侧交替点亮,作为整体能得到平均的发光。
专利文献1:特开2004-127540号公报(参照图1)
但是,对上述的图12的构成下点亮灯1的情况,以及内部电极2a侧和内部电极2b侧始终与电源E连接的状态下点亮灯1的情况的发光效率进行比较,根据本申请发明者的实验的结果可知,最多降低10%到20%。
另一方面,在内部电极2a侧和内部电极2b侧始终与电源E连接的状态下点亮灯1的情况下,在灯1的长边方向中的内部电极2a及2b的大致中间点上,几乎不会发光。其理由是,因为从内部电极2a侧所施加的电场,和从内部电极2b侧所施加的电场发生冲突,在灯1的中央部电场大致为0的缘故。因此,在灯1的大致中央部,会产生与其周边部相比骤然变暗的区域,不只是亮度的均匀度大幅的恶化,还产生该阴暗部的可见性非常高的缺点。
虽然不是在灯1的一端而是在两端设置内部电极2a及2b的结构的优点,是与只在一端设置内部电极的情况相比效率高,但在这种结构中,若为了提高发光的均一性,实施图12所示的对内部电极2a及2b的交替驱动,则又会使发光效率下降。也就是说,高效率与高均匀度的并存是非常的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维持灯的发光效率的同时,不会在灯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产生明显的阴暗部,改善发光的均匀度的电介质阻挡放电灯的点亮方法以及点亮设备。
本发明中的电介质阻挡放电灯点亮设备,是用于点亮电介质阻挡放电灯点亮的设备,所述电介质阻挡放电灯具有一对内部电极和外部电极,其中内部电极位于封入了包含稀有气体的放电介质的透光性容器的两端,外部电极沿着透光性容器的长边方向配置。具有:第一驱动电路,产生在给定的大致矩形波电压上重叠正的直流电压的第一大致矩形波电压;和,第二驱动电路,产生在给定的大致矩形波电压上重叠负的直流电压的第二大致矩形波电压。第一驱动电路,被以对一对的内部电极的一方和外部电极施加第一大致矩形波电压的方式连接。并且,第二驱动电路,被以对一对内部电极的另一方和外部电极施加第二大致矩形波电压的方式连接。
再有,优选第一大致矩形波电压和第二大致矩形波电压,为大致相同的相位。另外,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是通过单一的驱动信号电路驱动的逆变器电路。
另外,第一驱动电路具有第一升压变压器,第一升压变压器具有第一一次绕组和第二一次绕组及第一二次绕组,第二驱动电路具有第二升压变压器,第二升压变压器具有第三一次绕组和第四一次绕组及第二二次绕组,第一一次绕组的绕数和第四一次绕组的绕数大致相等,第二一次绕组和第三一次绕组的绕数大致相等。
再有,第一一次绕组的绕数和第二一次绕组的绕数之差,是1匝以上2匝以下。
再有,在第一到第四一次绕组之中,至少对绕数最少的一次绕组串联连接阻抗元件。阻抗元件,是电感为1μH以上5μH以下的电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15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