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花点火式内燃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13232.9 | 申请日: | 2007-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3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秋久大辅;泽田大作;神山荣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13/02 | 分类号: | F02D13/02;F02D15/04;F02D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艳江;吴焕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花 点火 内燃 发动机 | ||
1.一种在火花点火式内燃发动机中由可变压缩机构(A)控制机械压缩比并且由实际压缩动作开始正时改变机构(B)控制实际压缩动作的开始正时的方法,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发动机低负载运转时通过使所述机械压缩比为最大值的方式将膨胀比设为20或更大的最大膨胀比,并且当发动机低速度运转时,在发动机低负载运转时的实际压缩比设为位于相对于在发动机中负载和高负载运转时的实际压缩比的大约±10%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发动机速度越高,则所述实际压缩比越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实际压缩动作开始正时改变机构包括能够控制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的可变气门正时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改变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控制供给到所述燃烧室(5)中的进气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随着所述发动机负载变低,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沿着远离压缩下止点的方向变动,直到能够控制供给到所述燃烧室(5)的进气量的极限闭合正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负载高于当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达到所述极限闭合正时时的发动机负载的区域中,通过改变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控制供给到所述燃烧室(5)中的进气量,而不依靠设置在发动机进气通道(8,11,12,14)中的节气门(17)。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负载高于当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达到所述极限闭合正时时的发动机负载的区域中,所述节气门(17)保持在完全打开的状态。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负载低于当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达到所述极限闭合正时时的发动机负载的区域中,由设置在发动机进气通道(8,11,12,14)中的节气门(17)控制供给到所述燃烧室(5)中的进气量。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负载低于当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达到所述极限闭合正时时的发动机负载的区域中,所述负载越低,则空燃比越大。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负载低于当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达到所述极限闭合正时时的发动机负载的区域中,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保持为所述极限闭合正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机械压缩比随着所述发动机负载变低而提高到极限机械压缩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负载低于当所述机械压缩比达到所述极限机械压缩比时的发动机负载的区域中,所述机械压缩比保持为所述极限机械压缩比。
13.一种在火花点火式内燃发动机中由可变压缩机构(A)控制机械压缩比并且由可变气门正时机构(B)控制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的方法,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发动机低负载运转时通过使所述机械压缩比为最大值的方式将膨胀比设为20或更大的最大膨胀比,并且主要通过改变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控制供给到燃烧室(5)中的进气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当主要通过改变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控制所述进气量时,将节气门(17)保持在基本完全打开的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将发动机低负载运转时的实际压缩比设为与发动机中负载和高负载运转时的实际压缩比基本相同的实际压缩比。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发动机速度越高,则所述实际压缩比越高。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随着所述发动机负载降低,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沿着远离压缩下止点的方向变动,直到能够控制供给到所述燃烧室(5)中的进气量的极限闭合正时。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负载高于当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达到所述极限闭合正时时的发动机负载的区域中,通过改变所述进气门(7)的闭合正时控制供给到所述燃烧室(5)中的进气量,而不依靠设置在发动机进气通道(8,11,12,14)中的节气门(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323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耦接装置的连接状态感测
- 下一篇:上卷式卷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