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有机发光物质的电致发光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16531.8 | 申请日: | 200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7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伊戈尔·康斯坦丁诺维奇·亚库申科;米哈伊尔·格雄维奇·卡普卢诺夫;斯维特兰娜·谢尔盖耶维娜·克拉斯尼科娃 | 申请(专利权)人: | 俄罗斯科学院化学物理课题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K11/06 | 分类号: | C09K11/06;C07F3/00;C07D215/58;C07D215/4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达佐;韩克飞 |
地址: | 俄罗斯琴*** | 国省代码: | 俄罗斯;RU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有 有机 发光 物质 电致发光 材料 | ||
本发明涉及发光材料,尤其涉及含有有机发光物质的电致发光材 料。
已知电致发光材料(ELM)由下列部分组成:电子注入层、基于发 光物质的活性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所述材料含有作为 发光层的有机化合物的蒸发层,所述有机化合物为铝、锌和某些其它 金属与8-羟基喹啉衍生物的配合物[U.Mitschke,P.Bauerle,J.Mater. Chem.,2000,10,1471-1507]。
在技术本质方面与提出的装置最接近的是含有三-(8-羟基喹啉酸) 铝作为发光层的ELM[C.W.Tang,S.A.Van Slike,Appl.Phys.Letter 51, 913-915(1987)](见图)。
其中,基于混合的氧化铟和氧化锡-In2O2-SnO2(ITO)的透明低电 阻层被用作空穴注入层(阳极),铝或镁银合金被用作电子注入层(阴 极),并且N,N’-二苯基-N,N’-(3-甲基苯基)-1,1’-二苯基-4,4’-二胺(TPD) 被用作空穴传输层。
然而,基于这种配合物的电致发光装置的寿命经常不是很长。除 了许多其它原因之外,这还与这些材料的性质有关:它们在装置操作 过程中结晶,这改变了所述层的导电性质的均一性,并且这也与金属 配合物被痕量的水水解和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以及其随后的击穿有关 [Tokito S.et al.,Appl.Phys.Lett.1997,v.70,No.15,p.1929-1931; Burrows P.E.et al.,Appl.Phys.Lett.1994,v.65,No.23,p.2922-2924]。 这还导致该层的操作性能的损失。
此外,电致发光装置的寿命还受空穴传输层材料的低温稳定性的 限制,这与温度升高时因其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而造成的该层的形态 变化有关(因此,对于TPD,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0℃)。
本发明的目的是创造由于活性发光层对结晶和水解的增加的稳定 性以及空穴传输层的增加的温度稳定性而具有增加了寿命的ELM。
该目的的解决在于,根据本发明,由电子注入层、基于发光物质 的活性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组成的电致发光材料含有与 基于通式(I)的8-氨基喹啉衍生物的配体形成的金属配合物:
其中:
M=Zn、Cd、Be(n=2);Al、Ga(n=3);
基团R1可选自下列基团:
-由1-4个碳原子组成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基团;
-三氟甲基、五氟乙基基团;
-单-或多-烷基取代的苯基基团,其中烷基取代基由1-4个碳原子 组成并且是直链的或支链的;
-单-或三-氟甲基取代的苯基基团;
-单-或多-卤代苯基基团,其中卤原子是氟、氯、溴、碘;
-单-或多-烷氧基取代的苯基基团,其中烷氧基取代基由1-4个碳 原子组成并且是直链的或支链的;
-乙撑二氧取代的苯基基团;
-二甲基-或二乙基-氨基取代的苯基基团;
-单-或多-氰基取代的苯基基团;
-1-或2-萘基基团;
-2-、3-或4-吡啶基基团;
基团R2-R7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并且可各自独立选自下列基团:
-具有1-8个碳原子的烷基基团,其为直链的、支链的或环状的;
-三氟甲基、五氟乙基基团;
-苯基、单-或多-烷基取代的苯基基团,其中烷基取代基由1-4个 碳原子组成并且是直链的或直链的;
-单-或多-烷氧基取代的苯基基团,其中烷氧基取代基由1-4个碳 原子组成并且是直链的或支链的;
-单-或多-二甲基-或二乙基-氨基取代的苯基基团;
-单-或多-氰基取代的苯基基团;
-烷氧基基团,其中烷基取代基由1-4个碳原子组成并且是直链 的或支链的;
-二甲基-、二乙基-氨基基团;
-卤素基团(氟、氯、溴、碘);
-氰基基团;
-甲氧基-、乙氧基-羰基基团;
-苯氧基基团;
-乙酰基、苯甲酰基基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俄罗斯科学院化学物理课题研究所,未经俄罗斯科学院化学物理课题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65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