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稳定头部的支承元件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16585.4 | 申请日: | 2007-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7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H·鲁格费尔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尔布拉特&邦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5/058 | 分类号: | A61F5/05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谢志刚 |
地址: | 奥地利拉*** | 国省代码: | 奥地利;A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稳定 头部 支承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稳定患者头部的支承元件,具有一基垫,在所述基垫中设有松散的颗粒,可以通过抽出空气使所述颗粒的自由空间减小。
背景技术
由WO01/30280已知一种用于支承上体的装置,所述装置具有一柔性的、用松散的颗粒特别是发泡的聚苯乙烯球体填充的元件。这种支承装置主要用于坐着的受伤者并包围患者的上体、颈部以及头部,并且是手动地针对体形进行调整并通过固定带固定。通过接下来抽真空,消除所填入颗粒的移动自由空间并使支承装置变硬。
在一种结构形式中,将这种支承装置限制在头部以及颈部区域,在所述区域中,上体支承件明显变短。为了头部的侧面支承,必须把支承装置的突出区域折叠起来。
作为用于担架的头部支靠件采用多件式的定位元件,这种定位元件具有一加有衬垫的基板并且在两侧分别具有一可设置到基板上的泡沫立方体,所述泡沫立方体设有一中央的用于容纳耳朵的开口。该装置包括附加的额部及下颏带以及固定和连接元件。
泡沫立方体与体形不相适配,因此这种定位装置不是非常舒适。但主要的缺点在于其多件式结构,这使得难以快速操作。
发明内容
现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承元件,该支承元件可与患者的头部相适配,可以快速和简单地操作,并使得可以尽可能舒适地对患者进行支承定位。
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这样来实现,即在基垫上设置包含松散颗粒的侧面支承垫。
以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头部支靠装置,当将头部放在基垫上时,该头部支靠装置的侧面支承垫已经基本上与希望的形状相适配,因为侧面支承垫中的填料可以移动。这里已经证明,通过这种变形,即使不对侧面支承垫进行抽真空,也已经获得了对头部较好的稳定作用,这是因为:由于填料颗粒的摩擦,固定在基垫上的侧面支承垫进一步的偏移要求花费较大的力。
当然如果对在放置头部后已适配的支承元件完全排真空,进一步改善了支承元件的稳定性。这特别是在怀疑颈部区域脊柱受伤时是必要的。
现在为了通过唯一一个抽出过程中对所有三个垫抽真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设定,在各侧面支承垫和基垫之间的连接区域是透气的。所述透气性例如可以通过垫的套壳中的通口来实现,所述通口可用织物等覆盖,以防止颗粒在各侧面支承垫和基垫之间转移。
当侧面支承垫应做得较高时,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形式中设定,每个侧面支承垫由至少两个相互重叠放置的垫子形成。
附图说明
现在,在下面根据附图中的图示详细说明本发明,但不是使本发明仅限于附图。其中:
图1示出本发明的支承元件的第一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2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斜视图,包括针对一未示出的头部调整的侧面支承垫的示意图,
图3示出第二实施例的与图1类似的斜视图,以及
图4示出根据图1或3的支承元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支承元件1具有一包含松散的颗粒,例如发泡的聚苯乙烯颗粒的基垫2,在所述基垫上在用于患者头部9的支承空间7的两侧设有同样包含松散的颗粒的侧面支承垫3。垫2和3特别是具有由可焊接的薄膜制成的外套壳,从而侧面支承垫3可通过焊缝8与基垫2连接。在由焊缝8包围的连接区域内部设有多个只示意性示出的开口4,通过所述开口,空气可以在各个垫之间转移。由此,为了对支承元件1抽真空,在基垫2上只需要一个阀6。当然也可以给每个垫2、3设置一个自己的阀,但当要对所有三个垫抽真空时,这会延缓操作。特别是可以在基垫2上设置未示出的固定带,所述固定带例如可以紧固在额部或下颏上。
图3示出,每个侧面支承垫3可以由至少两个垫子5组成,其中所述两个垫子5优选可以按上述的方式相互连接以及被共同抽真空。每一侧的第二个或者也就是第三个垫子5也可以较小,例如只有一半大小,并且只在头的上半部起作用。
所述颗粒优选设置在透气的织物袋或织物包中,所述织物袋或织物包装入气密的垫2、3中。这可以防止颗粒在垫2、3之间转移。当将颗粒直接填充到垫中时,可以用一透气的织物块覆盖所述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尔布拉特&邦兹有限公司,未经科尔布拉特&邦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65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