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泡性聚乙烯系树脂粒子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18499.7 | 申请日: | 200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8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冈村和树;中岫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JSP |
主分类号: | C08J9/18 | 分类号: | C08J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钟 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泡 聚乙烯 树脂 粒子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发泡性聚乙烯系树脂粒子、其制造方法、聚乙烯系发泡微 球以及发泡聚乙烯系树脂成型品。
背景技术
发泡聚乙烯系树脂成型品与发泡聚苯乙烯系树脂成型品相比,在耐冲击 性、弯挠曲、反复应力形变的还原性中发挥优异的特征,可以作为精密部件或 者重量制品的包装材料,另外,在耐热性或耐油性中发挥优异地特征而作为冲 击吸收材料、缓冲器、隔离座等汽车部件被广泛应用。
虽然众所周知在聚乙烯系树脂中含浸发泡剂的聚乙烯系树脂粒子,但是聚 乙烯有容易渗透发泡剂的特性。因此,在制造后一段时间内发泡剂逸散,由于 发泡性明显下降,需要在制造后短时间内预备发泡制成发泡粒子。因此,由于 在发泡剂含浸设备附近需要设置预备发泡机和成型机,限定了生产基地,导致 发泡粒子或者成型品的运输费用高,不利于经济。
另外,发泡烯烃系树脂成型品与发泡苯乙烯系树脂成型品相比,由于压缩 强度差,与发泡苯乙烯系树脂成型品相比需要降低发泡率,因此,与发泡苯乙 烯系树脂成型品相比不利于成本。
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了在聚乙烯系树脂粒子中添加交联剂,加 热由水、低沸点的醇类和酮类组成的分散介质进行交联处理的同时,在交联处 理的树脂粒子中含浸该分散介质作为发泡剂的方法(专利文献1)。
另外,还提出很多在聚乙烯系树脂粒子中含浸分散有聚合引发剂和交联剂 的乙烯基系芳香族单体,进行聚合和交联,制成改性的聚乙烯系树脂粒子的方 法(专利文献2~7)。
专利文献1:特开昭50-1391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昭52-329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公昭45-32623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1-284536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昭48-101457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昭49-5473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昭49-97884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的方法,发泡剂的保持性虽然是优异的,但是发泡性明 显下降。即,低沸点的醇类和酮类作为聚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发泡剂,不能发挥 充分的作用。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7的方法,通过提高相对于聚乙烯系树脂粒子的 乙烯基系芳香族单体的比率,虽然提高了发泡剂的保持性和发泡成型品的强 度,但是,为了得到充足的发泡剂保持性,需要相当大地提高乙烯基系芳香族 单体的比率,不能得到做为聚乙烯特征的耐冲击性、弯挠曲、反复应力形变的 还原性。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发泡性聚乙烯系树脂粒子和发泡成型品,其具有 优异的长时间发泡成型性,并在进一步维持做为发泡烯烃系树脂成型品特征的 耐冲击性、弯挠曲、反复应力形变的还原性的同时,强度优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专心地研究结果发现,在含有特定成分的核粒子的存在下,聚合 苯乙烯系单体后含浸发泡剂制成的发泡性聚乙烯系树脂粒子,发泡剂的保持性 提高,发泡性优异,并且由该发泡性粒子可以制成具有高强度的发泡成型品, 从而完成本发明。
由本发明制造以下的发泡性聚乙烯系树脂粒子。
1.一种发泡性聚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在含有乙烯-醋酸乙烯共 聚物和直链低密度聚乙烯的核粒子中,聚合苯乙烯系单体或者含有苯乙烯系单 体的混合单体,含浸发泡剂。
2.1所述的发泡性聚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乙烯-醋 酸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95以下,熔融质量流量为1.5~4.0g/10分钟,维卡软 化温度为60~110℃,所述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醋酸乙烯的含量为3~20 重量%。
3.1或2所述的发泡性聚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直 链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4以下,熔融质量流量为1.5~4.0g/10分钟,维卡 软化温度为80~120℃。
4.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性聚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核粒子进一步含有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
5.4所述的发泡性聚乙烯系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丙烯腈- 苯乙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7万~40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JSP,未经株式会社JSP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84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