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颈部用垫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19692.2 | 申请日: | 2007-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3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佐佐木优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小林制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F7/08 | 分类号: | A61F7/08;A61F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 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颈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缓解疲劳等的颈部用垫。
背景技术
在由于肌肉收缩而导致血液流通不畅时,产生肩膀发僵等“酸疼” 的感觉,这对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麻烦。近年来,电脑操作等长时间 保持坐于椅子上的坐姿的工作越来越多,所以肩膀发僵等慢性疾病发 病人数日益增多。
尤其斜方肌等靠近头部的肌肉如果发僵则会引起紧张型头痛,随 之而来还多伴有眼疲劳、疲倦、眩晕等症状,所以困扰着日常生活。 可知,这种紧张型头痛容易由斜方肌中尤其是后脑勺下部位置处斜方 肌最上部部位引发(非专利文献1)。
作为消除这种疼痛的方法,已知通常对肌肉进行加温,促进血液 循环的方法(非专利文献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采用温 热体等对颈部进行加温的矩形垫。
非专利文献1:作田学紧张型头痛的产生机理神经进步46-3 2002)
非专利文献2:大野他对于整形外科疾患的HP-37的临床效果 临床与研究第67卷第5号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476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垫子,存在不能充分贴合颈部 这样的问题。即,由于颈部位于头部与肩部邻接的地方,对于如上所 述形成为矩形的垫子而言,存在产生缝隙、贴合性差这样的问题,尤 其是,对包含后脑勺下部的斜方肌的颈部不能进行有效的加温。
另一方面,尽管酸疼引发的头痛通过服用头痛药或肌肉松弛剂等 手段等能够得以消除,但是存在药的副作用对睡眠产生影响,长期服 用增强耐药性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血管扩张状态下产生偏头痛的情况下,已知通过冷却颈 部降低血流量可以减轻疼痛。但是,对此目前却还未找到一种行之有 效的冷却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对颈部的 贴合性,能够有效加温颈部及其附近部位,并能够实施冷却的颈部用 垫。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放置于颈部的颈部用垫,包括: 收容部,收容冷却体或发热体,配置于颈部的后部;一对卷绕部,构 成为与上述收容部的两端连接,并且越靠近前端变得越细,卷绕于颈 部。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卷绕部越靠近前端变得越细,所以在收容部 与后脑勺下部接触时,卷绕部无需挂于下颌等部位,可以沿着颈部横 侧贴合。因此,对后脑勺下部不仅产生规定的温热效果、冷却效果, 而且通过冷却、加温后脑勺下部到颈部横侧,从而能够对颈部到肩部 范围的全部进行冷却、加温,能够有效缓解头痛。另外,对于促进血 液循环和缓解肌肉收缩也值得期待,可有效增进健康。
对于上述颈部用垫,考虑到人类颈部的平均周长,优选各卷绕部 的前端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5~38cm。通过选择该尺寸,对于平均的人 类而言,至少能够覆盖颈部半周以上,并且能够防止两卷绕部的端部 彼此重叠。因此,不对颈部产生约束,能够适当地进行冷却、加温, 而且即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感到头晕。
另外,对于卷绕部形状,如果越靠近前端变得越细,就没有特别 限定,但是可以形成为三角形状、镰刀形状等各种形状。特别是,如 果各卷绕部越靠近前端下方越呈弯曲的形状,就能够确实防止接触下 颌而妨碍卷绕。另外,如果将各卷绕部的下端部在与收容部连接的连 接部分形成为向上凸起的大致圆弧的形状,则在将卷绕部卷绕于颈部 时,可以将其下端部沿着从肩部的后部到前部的弯曲形状延伸,能够 进一步提高垫子的贴合性。
对于上述垫子而言,优选进一步设置具有挠性的大致U字形的领 衬,该领衬由支撑收容部的收容部支撑体、和连接于上述收容部支撑 体的两端并分别支撑上述各卷绕部的卷绕部支撑体构成。设置这种领 衬时,由于能够将颈部用垫的形状保持为U字形,所以能够确实地将 垫子相对颈部固定,能够防止垫子不经意地从颈部脱落。
上述收容部支撑体可以形成为各种形状,例如可以形成为中心角 度为60~200度、曲率半径为4.5~7.0cm的圆弧形状。如果形成这种 形状,从后脑勺部下部覆盖颈部横侧,并且能够将颈部用垫合适地贴 合于普通人的颈部上。
关于上述领衬,优选卷绕部支撑体形成为大致直线状。这样,卷 绕部支撑体无需卷绕于颈部,能够减少与颈部横侧接触的面积。其结 果,能够防止将颈部过于系紧,能够防止佩带时的窒息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小林制药株式会社,未经小林制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96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电压、高气压喷涂材料管道
- 下一篇:具有可变体积材料的微流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