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辨识电机内传感器关联性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20303.8 | 申请日: | 2007-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1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M·埃森哈特;K·雷克伯格;S·瓦尔登迈耶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6/16 | 分类号: | H02P6/1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祥夌;刘华联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辨识 电机 传感器 关联性 方法 | ||
背景技术
文件DE 103 03 692 A1涉及一种用于检测传动轴转速和旋转位置 的装置。为了检测电机的转子位置,使用传感轮,在该传感轮的外周 上设计有增量齿(Inkrementverzahnung)。增量齿的齿与齿槽实现在第一 齿节内。该探测借助于至少一个传感器而进行。增量齿在外周中在可 实现高的旋转角分辨率的第一齿节内加以实现,并且,在传感轮的内 周上设置有指示齿(Indexverzahnung),借助于该指示齿,可以产生如 下数量的零脉冲,该数量与电机的电机极的数量相对应。该增量齿以 连续的方式形成在传感轮的外周上。在外周处为识别电机的旋转方向 将第一外部传感器和第二外部传感器分配给增量齿,而在传感轮的内 周处为指示齿分配有第一内部传感器与第二内部传感器。
举例而言,目前,在同步电机上,为进行转速辨识和/或位置辨识 或方位辨识,使用各应用情形专用的传感器。每个不同的使用情况都 需要新的结构并需要采购各自的专用的工具。其中包括注塑工具、冲 压工具和装配工具,此外,还包括工件架和检验设备等等。在现今的 结构中,传感器安置在传感器壳体中,其中,传感器壳体构造成与传 感轮的直径具有直接的几何相关性。如果在电机上传感轮直径发生变 化,则传感器壳体必须与之相应地进行调整。如果传感器系统的读取 方向由于装配情况而发生变化,经常地,同样也需要对传感器壳体进 行相应的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方案,该方案使得在电机内 可用构造相同的传感器而得到可变的布置。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 于,提供一种软件,该软件在电机的初始旋转(Initialdrehung)内辨识传 感器与各个有相位差的输出信号的分配关系。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方案,标准化的传感器元件——对所有的变型 而言该传感器元件是相同的——与柔性膜、扁平柔性电缆(FFC)或电缆 束或相似物相连接。在该柔性膜或扁平柔性电缆(FFC)处,通过例如激 光焊接的方法,以电的方式联接有至少两个传感器元件。利用传感器 系统,可以进行物体的位置确定或进行任意的旋转物体或可转动物体 的角度检测和/或转速检测。如果在柔性膜上或在扁平柔性电缆(FFC) 处以电的方式联接有两个传感器元件,该传感器系统就可例如地应用 在电机,如异步电机上。而如果在柔性膜或扁平柔性电缆(FFC)处以电 的方式联接有三个传感器元件,所得到的传感器系统就可以应用在同 步电机上。标准化的传感器元件包括电子传感器,该电子传感器使得 标准化传感器元件的使用在电机——不仅包括异步电机而且包括同 步电机——中的使用成为可能。
以标准化的方式所实现的传感器元件可以两个一起或三个一起 组合成传感器组。包含两个标准化传感器元件或是更多个标准化传感 器元件的传感器系统中的各个设计成标准化的传感器元件通过设计 成可变形的柔性膜或扁平柔性电缆(FFC)而相互连接。可为每个设计成 标准化的传感器元件分配单独的装配开口,该装配开口可例如布置成 与标准化传感器元件的传感器头保持一定间距。基于经由柔性膜或经 由扁平柔性电缆(FFC)而实现的各个标准化传感器元件的连接,则有可 能,在对旋转零件如传感轮、电机等等进行角度测量时(在该测量中要 求例如10°的信号角度),以与待探测的旋转体的周长或直径无关的方 式来实现所要求的分辨率。利用经由柔性膜或扁平柔性电缆(FFC)而相 互连接的标准化传感器元件,可根据所需的间距而将柔性膜或扁平柔 性电缆(FFC)折叠或拉开。由此,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传感器系统可以应 用在待被探测(例如关于角度检测或是转速检测方面的探测)的旋转体 的不同直径上,而不需要在传感器壳体上进行改变。所提出的传感器 系统的可变性在于,各个设计成标准化的传感器元件相互之间的间距 的简便的匹配,使得不同的使用目的可轻易地被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未经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03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