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封闭遮盖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20343.2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0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约翰内斯·格朗代尔;乔治·内姆;马塞尔·里戈尔思;京特·乌尔劳布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00 | 分类号: | B60R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章社杲;李 慧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封闭 遮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遮盖在机动车部件上的开口的封闭遮盖 板装置,该装置具有驱动机构,封闭遮盖板可以通过该驱动机构从 开启该开口的开启位置可移动地驱动至关闭该开口的关闭位置,在 该关闭位置上,封闭遮盖板位于与环绕该封闭遮盖板的机动车部件 的边缘区域相齐平的位置上。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封闭遮盖板装置用于开启在机动车部件上、特别是 在仪表板上的开口,例如在需要时应将诸如监视器的显示器从凹槽 中移动到使用位置时。如果当前不需要通过该显示器显示信息,则 可以将显示器收回至凹槽中,并通过封闭遮盖板封闭凹槽的开口。 同时,在封闭遮盖板的关闭位置中应该仅仅能看到在开口和封闭遮 盖板的环绕的边缘之间的尽可能小和均匀的缝隙。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封闭遮盖板 装置,其在简单的结构情况下能够封闭该开口,从而在开口和封闭 遮盖板的环绕的边缘之间存在微小的缝隙。
该目的根据本发明这样地实现,即在封闭遮盖板的移动方向上 延伸的顶盖支承件可由可逆的驱动装置在其纵向延伸的方向上在 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地驱动,其中,封闭遮盖板在闭合 移动方向上的前部的端部区域围绕横向于移动方向延伸的旋转轴 可摆动地铰接在顶盖支承件上,该旋转轴能够以一定的游隙沿顶盖 支承件的延伸自由地移动,并且其中,封闭遮盖板在闭合移动方向 上的后部的端部区域通过倾斜杆与顶盖支承件连接,该倾斜杆围绕 与旋转轴平行的轴利用其一个端部可旋转地铰接在封闭遮盖板上, 并且利用其另一个末端铰接在顶盖支承件上,并且该倾斜杆相对于 顶盖支承件弹簧加载,并且该倾斜杆具有挡块,在到达顶盖支承件 的关闭位置之前,通过该挡块限制封闭遮盖板在闭合移动方向上的 可移动性。
通过这种设计,为了关闭开口,封闭遮盖板以简单的方式从下 方移入到开口中,从而使在其环绕的边缘上自由的封闭遮盖板以相 对于开口的环绕的边缘较小的间隙来封闭该开口。
借此,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污染物通过间隙进入到封闭遮盖板 下面的凹槽中。
间隙的较小宽度也实现了封闭遮盖板以及在封闭遮盖板周围 的机动车部件的区域例如仪表板的外观上统一的表面。
如果封闭遮盖板在其开启位置上完全或部分地位于环绕封闭 遮盖板的机动车部件的边缘区域下面,那么封闭遮盖板在其开启位 置上不产生视觉上的干扰。
视现有的结构空间而定,顶盖支承件可以沿直线的移动路径或 也可沿弧形的移动路径移动。
为了定位,顶盖支承件可以以简便的方式在固定安装在机动车 上的导向件中可移动地导向。
该导向件可以形成在凹槽的边缘区域中,该凹槽的开口可通过 封闭遮盖板封闭。
同时,一种简便的构造在于,顶盖支承件在导向槽中可移动地 导向。
顶盖支承件的移动驱动可这样地实现,即顶盖支承件是齿条, 驱动装置的传动小齿轮啮合到该齿条中,其中该传动小齿轮优选地 可由电动机旋转地驱动。
游隙的一个简单的设计方案在于,该游隙由在顶盖支承件的延 伸方向延伸的长孔形成,在该长孔中插入有铰接销,该铰接销同轴 于旋转轴延伸,并设置在封闭遮盖板在闭合移动方向上的前部的端 部上。
如果该铰接销通过偏心轮设置在封闭遮盖板上,并且可围绕偏 心轮轴可旋转地调节,那么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在封闭遮盖板的关闭 位置上这样调节其高度,即实现相对于围绕封闭遮盖板的机动车部 件的边缘区域尽可能精确的齐平性。
当倾斜杆借助于预载的扭簧相对于顶盖支承件弹簧加载时,则 只需要较小的安装空间。
封闭遮盖板的稳定的、位置准确的导向这样地实现,即设置有 两个以一定的间距彼此平行的相同顶盖支承件,其中当两个顶盖支 承件通过一个或多个横构件固定地相互连接时,进一步提高了稳定 性。
为了无扭曲地驱动顶盖支承件,可以设置由驱动装置可旋转地 驱动的驱动轴,该驱动轴横向于封闭遮盖板的移动方向延伸,并且 该驱动轴承载两个啮合到齿条中的传动小齿轮。
如果挡块在封闭遮盖板的移动方向上可变化地调节,那么可以 在移动方向上实现对封闭遮盖板的关闭位置的精确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03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发光元件
- 下一篇:干式二氧化硅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