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氧化物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21256.9 | 申请日: | 2007-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6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池本朋己;福田直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C315/02 | 分类号: | C07C315/02;C07C317/04;C07C317/14;C07C317/22;C07D213/70;C07D213/71;C07D213/84;C07D277/76;C07D333/48;C07B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平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氧化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氧化物的制备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利用催化剂的有机化合物的氧化方法。
背景技术
亚砜、砜、醛、酮、有机酸等有机氧化物作为各种化学制品及其合成中间体使用。作为制备这些有机氧化物的方法,氧化反应是有机化学工业中重要的反应之一。氧化反应中,使用卤素类的反应种类很多,特别是以次氯酸盐以及N-卤代羧酸酰亚胺(ハロカルボン酸イミド)(例如,N-氯代琥珀酸酰亚胺(NCS)、N-溴代琥珀酸酰亚胺(NBS)、三氯异氰尿酸(TCCA)、三溴代异氰尿酸(TBCA)等)作为氧化剂使用。例如,有如下报道:作为砜的制备方法,以硫醚为底物,使用次氯酸钠的氧化反应(J.Am.Chem.Soc.,50,1226(1928));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使用次氯酸钠的氧化反应(J.Am.Chem.Soc.,111,3958(1989));在pH调节下,使用次氯酸钠的氧化反应(J.Chem.Soc.Chem.Comm.,1012(1976));使用N-氯琥珀酸酰亚胺(NCS)或N-溴代琥珀酸酰亚胺(NBS)的氧化反应(J.Org.Chem.,33,3996(1968))等。
但是,从工业的角度考虑,十分令人满意的氧化方法很少。例如,上述使用次氯酸钠的氧化方法反应非常慢,而且所得砜的收率很差,因此制备效率很低。关于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或pH调节下使用次氯酸钠的改良方法,在收率方面有所改善,但由于必须进行相转移催化剂(移動媒)的添加或pH的调节,操作繁琐。而且,由于多数使用次氯酸盐的氧化反应在酸性范围内进行反应,在反应进行期间,存在次氯酸盐分解、产生氯气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关于使用N-卤代羧酸酰亚胺的氧化反应,从反应时间、氧化物的收率角度考虑,比次氯酸钠更优良,但产生很难除去的反应副产物羧酸酰亚胺,存在很难将氧化物分离纯化的问题。此外,由于这些反应为放热反应,在使用难溶于有机溶剂的NCS、NBS时,必须以固体状态缓慢添加,反应的操作性差。而且,由于N-卤代羧酸酰亚胺作为试剂价格很高,经济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与以往的氧化方法相比,在反应时间、反应操作性和安全性、反应产物的收率以及分离纯化的简便度、经济性等方面优良的方法。
本发明者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经过锐意研究,结果发现在羧酸酰亚胺催化剂存在下,使用次氯酸盐进行氧化反应时,与以往使用次氯酸盐的氧化反应相比,在短时间内收率良好,由于反应在低温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反应操作性良好且安全,而且与以往使用N-卤代羧酸酰亚胺的氧化反应相比,由于副产物为无机盐和催化剂量的羧酸酰亚胺,易于分离纯化,可得到高品质的氧化物,而且与N-卤代羧酸酰亚胺相比,羧酸酰亚胺价格便宜,经济性优良。而且,本发明者们将次氯酸盐和作为催化剂的N-卤代羧酸酰亚胺一起使用时,与以往只使用N-卤代羧酸酰亚胺的氧化反应相比,可统计学上有意义的减少N-卤代羧酸酰亚胺的使用量。本发明者们基于以上意见,进一步继续研究,结果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有机氧化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在催化剂量的式:R1-X1-NY-R2(I)所示化合物以及水的存在下,使用次卤酸、次卤酸盐、氯、溴或碘,使底物氧化的方法[式(I)中、X1表示-CO-或-SO2-,Y表示氢原子、钾原子、钠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R1表示任选被取代的烃基、-NYR3基或-OR3基(式中,R3表示任选被取代的烃基,Y表示与上述相同意义),R2表示氢原子或-CO-R4基(式中,R4表示任选被取代的烃基、-NYR5基或-OR5基(式中,R5表示任选被取代的烃基,Y表示与上述相同意义)),或者R1和R4任选相结合,进一步形成任选被取代的含氮杂环]。
[2]上述[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式(I)所示化合物的X1为-CO-,R2为-CO-R4基(式中R4表示与上述[1]相同意义)。
[3]上述[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式(I)所示化合物为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12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