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硫化胎面及使用该预硫化胎面的翻新轮胎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22038.7 | 申请日: | 200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6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后藤直幸;久木元隆;吉田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60C11/02 | 分类号: | B60C11/02;B60C11/00;B60C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硫化 使用 翻新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硫化胎面及使用该预硫化胎面的翻新轮胎,该预硫化胎面具有在将作为轮胎的接地面的前表面上沿轮胎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周向槽、以及在将被粘贴到基胎的背面上沿轮胎的圆周方向延伸的背面槽,随着胎面承载面(tread surface)的磨损,背面槽从胎面承载面露出。特别地,本发明旨在在不降低从轮胎的磨损寿命的初期到末期的湿地性能(wetperformance)的情况下有效地防止预硫化胎面从基胎(basetire)剥离。
背景技术
翻新轮胎作为再生轮胎而广为人知。以下面的方式形成翻新轮胎:从用过的轮胎去除胎面或胎面及一部分带束层从而形成基胎,然后,将由新的材料制成的胎面重新粘贴到基胎。作为翻新轮胎的制造方法,提出了使基胎和生胎面胶彼此接合然后在模具中被硫化的方法,以及在长模具中预先硫化胎面胶并且形成花纹从而形成预硫化胎面,并且通过以较低的温度和粘贴面上的低压力硫化来将如此形成的预硫化胎面粘贴到基胎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119054号公报)。
如新轮胎的情况那样,为了确保湿地性能,翻新轮胎在将作为接地面的胎面部上设置有多个周向槽。然而,随着胎面承载面的磨损,周向槽的槽深度和槽面积减小,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湿地性能的降低。为了抑制这种湿地性能的降低,提出一种具有在前表面上沿轮胎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周向槽和在将被粘贴到基胎的背面上沿圆周方向延伸的背面槽的预硫化胎面(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317807号公报)。在使用这种预硫化胎面的轮胎中,随着胎面部的磨损并且当前面槽的槽容积降低时,背面槽从胎面承载面露出,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湿地性能的降低。另外,在日本特开平1-317807号公报所述的预硫化胎面中,设置有从背面槽通向前表面的通气孔,使得防止预硫化胎面从基胎剥离的效果增强,该剥离在翻新轮胎中容易出现。此外,提出了设置有在轮胎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足够槽宽的背面槽从而进一步提高湿地性能的预硫化胎面及使用该预硫化胎面的翻新轮胎(参照日本特开平5-1552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粘贴了日本特开平1-317807号公报和日本特开平5-155202号公报所公开的预硫化胎面的翻新轮胎中,即使胎面承载面的磨损随着行驶而进行从而减少前面槽的槽面积,新的背面槽也从胎面承载面露出,使得能够补偿槽的总容积的减少,并且能够长时间维持湿地性能。另外,在上述传统翻新轮胎中,设置从背面槽通向前表面的通气孔,使得防止预硫化胎面从基胎剥离的效果增强,该剥离容易在翻新轮胎中出现。然而,背面槽的开口部附近的陆部(land portion)的刚性不足,从而当轮胎在载荷下转动时在背面槽的开口部附近的陆部产生过大的应变,使得预硫化胎面、特别是背面槽的开口部附近的预硫化胎面部分很可能从基胎剥离。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最优化预硫化胎面的背面槽的截面形状来提供一种能够在从磨损寿命的初期到末期维持湿地性能的同时增强陆部的刚性并且在行驶期间显著降低预硫化胎面从基胎剥离的可能性的预硫化胎面和使用该预硫化胎面的翻新轮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预硫化胎面,其具有:在将作为轮胎的接地面的前表面上沿轮胎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周向槽;和在将被粘贴到基胎的背面上沿轮胎的圆周方向延伸的背面槽,随着胎面承载面的磨损,背面槽从所述胎面承载面露出,其中,当在沿轮胎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观察时,背面槽具有大致梯形形状(trapezoidal shape),并且背面槽的宽度恒定或者从背面槽的底部向开口部渐缩。注意,应该以如下方式设计周向槽和背面槽:在前表面上的周向槽由于胎面承载面的磨损而消失之前,背面槽从胎面承载面露出。这种构造使得可以通过最优化预硫化胎面的背面槽的截面形状来提供一种能够在从磨损寿命的初期到末期维持湿地性能的同时增强陆部的刚性并且在行驶期间显著降低预硫化胎面从基胎剥离的可能性的预硫化胎面和使用该预硫化胎面的翻新轮胎。这里使用的术语“大致梯形形状”不仅是指具有一对平行的对边的形状(包括大致长方形形状),而且还指具有介于槽底部和槽壁之间的弧形曲线部的形状。
背面槽在开口部处的宽度与背面槽在底部处的宽度之比优选在1:1~1:2的范围内。
背面槽在底部处的宽度优选在2.0mm~6.0mm的范围内。
背面槽在开口部处的宽度优选在1.0mm~6.0mm的范围内。
优选设置从背面槽通向前表面的通气孔。
通气孔的开口面积优选在0.5mm2~3.0mm2的范围内。
优选在轮胎的整个圆周的每八分之一圆周中沿背面槽设置至少一个通气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20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