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亚芳基醚)的分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23159.3 | 申请日: | 200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2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郭桦;爱德华·N·彼得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沙伯基础创新塑料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5/46 | 分类号: | C08G65/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培善 |
地址: | 荷兰贝亨*** | 国省代码: | 荷兰;NL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亚芳基醚 分级 方法 | ||
发明背景
聚(亚芳基醚)和它们与苯乙烯类树脂的共混物由于它们可设计的硬度、 延性、耐热性和电阻的组合而因此非常有价值。用于制备聚(亚芳基醚)的氧 化聚合反应通常产生宽的分子量范围。通常用于从聚合反应溶液中分离聚 (亚芳基醚)的沉淀方法通常对分子量分布具有极少的影响。类似地,其中通 过从反应混合物中除去所有挥发性组分将聚(亚芳基醚)分离的总分离方法 对聚(亚芳基醚)产品的分子量分布具有极少的影响。尽管可以通过改变聚合 反应条件而对聚(亚芳基醚)的分子量施加一定控制,但将有用的是-对于研 究和对于商业应用而言-拥有一种将现有的聚(亚芳基醚)分级,即将其分离 成不同分子量级分的便利并且经济的方法。并且将特别期望拥有一种制得 具有不同分子量但近似的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比例的级分的分级方法。
发明简述
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可以便利地将聚(亚芳基醚)分级,该方法包括形成包 含以下物质的混合物:第一聚(亚芳基醚);第一溶剂,其选自二氯甲烷、溴 氯甲烷、二溴甲烷(分别具有19.8、18.8和18.9兆帕1/2的希尔德布兰德溶度 参数(Hildebrand solubility parameter))和它们的混合物;和希尔德布兰德溶度 参数为约16-约22兆帕1/2的第二溶剂,条件是该第二溶剂不包括二氯甲 烷、溴氯甲烷或二溴甲烷。
另一种实施方案是一种将聚(亚芳基醚)分级的方法,其包括:形成包含 第一聚(亚芳基醚)、第一溶剂和第二溶剂的混合物;其中在25℃氯仿中第一 聚(亚芳基醚)的特性粘度为约0.1-约0.3分升/克;其中第一溶剂是二氯甲 烷;其中第二溶剂选自甲苯、氯仿和它们的混合物;和其中最初至少90wt% 的第一聚(亚芳基醚)溶于混合物中;从混合物中分离可溶级分和不溶级分; 以及从可溶级分中分离第二聚(亚芳基醚);其中第二聚(亚芳基醚)的特性粘 度与第一聚(亚芳基醚)的特性粘度的比例为约0.5-约0.9。
另一种实施方案是一种将聚(亚芳基醚)分级的方法,其包括:形成包含 第一聚(亚芳基醚)、第一溶剂和第二溶剂的混合物;其中在25℃氯仿中第一 聚(亚芳基醚)具有约0.1-约0.3分升/克的特性粘度;其中第一溶剂是二氯 甲烷;其中第二溶剂选自甲苯和氯仿;其中第一聚(亚芳基醚)和第二溶剂以 约0.5:1-约1:1的比例存在;和其中第二溶剂和第一溶剂以约1:20- 约1:2的比例存在;从混合物中分离可溶级分和不溶级分;以及从可溶级 分中分离第二聚(亚芳基醚);其中第二聚(亚芳基醚)的特性粘度与第一聚(亚 芳基醚)的特性粘度的比例为约0.5-约0.8。
下面详细描述其他实施方案。
发明详述
本发明人已经发现使用特定的溶剂混合物使得聚(亚芳基醚)溶解,然后 可被分级成相对于原料聚(亚芳基醚)的分子量具有分子量增加的不溶聚(亚 芳基醚)和具有分子量降低的可溶聚(亚芳基醚)。特别地,该溶剂混合物包 含选自二氯甲烷、溴氯甲烷、二溴甲烷(分别具有19.8、18.8和18.9兆帕1/2的希尔德布兰德溶度参数)和其混合物的第一溶剂;和具有约16-约22兆 帕1/2的希尔德布兰德溶度参数的第二溶剂(除了二氯甲烷、溴氯甲烷或二溴 甲烷之外)。该溶剂混合物使得一些或全部的起始聚(亚芳基醚)能够容易地 溶解,由此形成自发生成具有不同于起始聚(亚芳基醚)的分子量的可溶和不 溶聚(亚芳基醚)级分的溶液。在本申请中,术语“自发”用于是指在没有外部 刺激情况下进行;其不是指暗示与生成可溶和不溶级分的快速性相关的任 何事物。在给定的本发明人的先前报导的聚(亚芳基醚)溶解在二氯甲烷中并 且自发沉淀不会导致分子量分级的现象的发现下,本方法将聚(亚芳基醚) 分级的能力是特别令人惊奇的和意料不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沙伯基础创新塑料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未经沙伯基础创新塑料知识产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31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