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空气利用压缩机热通过密封的再生循环的干燥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23567.9 | 申请日: | 200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9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H·布劳舍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沃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53/2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董华林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空气 利用 压缩机 通过 密封 再生 循环 干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a)至(h)的用于压缩空气的干燥的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这样的装置的吸收容器的再生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装置中使至少两个并联的充满干燥剂的吸收容器交替地以吸收操作和再生操作运行。在吸收操作中干燥剂干燥待干燥的压缩空气,在再生操作中首先通过解吸来干燥并接着冷却载有湿气的干燥剂。通过利用包含于待干燥的潮湿的压缩空气中的热实现干燥剂的干燥。该热通过不属于装置的压缩机的压缩功产生,其从潮湿的环境空气压缩成待干燥的压缩空气。
在已知的现有技术中设定,通过一热的压缩空气流将在处于再生操作中的吸收容器的干燥剂中结合的湿气解吸并且在排出结合的湿气以后通过一较冷的压缩空气流进行冷却,此时较冷的压缩空气流充满湿气。
一同一种装置的工艺流程图以不同的阶段示于图1和2中:
图1显示已知的装置处于解吸阶段(现有技术);
图2显示已知的装置处于冷却阶段(现有技术)。
图1和2中所示的用于压缩空气的干燥的装置经由一进口1和一出口2连接于不属于该装置的压缩机9或连接于未示出的压缩空气网。压缩机9吸入潮湿的环境空气并将其压缩。待干燥的潮湿的压缩空气8通过进口1进入装置。装置包括两个并联的吸收容器3、4,其中总是一个容器3处于吸收操作而另一个容器4处于再生操作。在全部在这里描述的图中总是左边的吸收容器3处于吸收操作,而其右边的容器4或处于再生操作或处于准备操作。再生包括接连的步骤:吸收和冷却。
图1中将右边的吸收容器4解吸。为此将潮湿的压缩空气经由一进气管道10作为解吸压缩空气流引导通过右边的容器4。同时处于容器4中的干燥剂向解吸压缩空气流排出其湿气。这由于在待干燥的压缩空气8中的热是可能的,其通过压缩机9中的压缩过程产生。将装置的各调节机构11接通成使压缩空气流另外通过一冷却器12冷却并且由此冷凝的水以滴落体(Tropfenfalle)13分离。从待干燥的压缩空气8中取出的湿气因此在滴落体13处离开装置。现在待干燥的压缩空气8导过处于吸收操作的左边的吸收容器3。其中包含的干燥剂吸收湿气,从而产生干燥的压缩空气14。其经由一排气管道15导向出口2并且从那里输入到未示出的压缩空气网。
在图2所示的冷却阶段将装置的各调节机构11接通成使首先在冷却器12中冷却导过进气管道10的潮湿的压缩空气8的气流,然后以滴落体13冷凝并紧接着作为冷却压缩空气流导过右边的容器4。由于冷却压缩空气流吸收新解吸的干燥剂的热,在可以在左边的吸收容器3中干燥潮湿的压缩空气8之前,必须首先将冷却压缩空气流导过一辅助冷却器5。将从现在起干燥的压缩空气14经由排气管道15导向出口2并且从那里输入网络。
在刚刚描述的干燥装置中不利的是,只当存在从压缩机到压缩空气负载的压缩空气流时才可以不仅实现解吸阶段而且实现冷却阶段。这意味着,压缩机9已在装置开动时就必须操作,以便产生为开始的解吸需要的压缩热。同时从仍未完全调温的装置中流出的压缩空气仍不具有要求的质量,该质量在制药工业、食品工业或半导体工业的敏感的应用中是要求的。因此必须将在装置开动时以高能耗产生的压缩空气未加利用地放掉。由此不仅丧失能量,而且损失时间。
发明内容
考虑到图1和2中所示的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压缩空气的干燥的装置,其提供较高质量的干燥的压缩空气而不需要附加的时间消耗和能量耗费。
该目的这样达到,即装置具有一回程管道,其从处于再生操作中的吸收容器可这样连接到进气管道上,即经由一分流管道可在出口之前分出干燥的压缩空气的分流,作为压缩空气流可通过处于再生操作中的吸收容器并且最后可经由回程管道返回待干燥的潮湿的压缩空气流中。
为了能够再循环,在分流管道上设置一增压泵,借助于它可提高干燥的压缩空气的分流的压力。按这种方式补偿处于再生阶段中的吸收容器中的压力损失,从而分流向主流中的再循环是可能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沃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艾沃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35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