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色反射膜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3645.5 | 申请日: | 200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4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义和;坂田善彦;渡边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V5/00 | 分类号: | F21V5/00;G02B5/08;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 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色 反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现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源的亮度提高的白色反射膜。更详 细地说,涉及在液晶显示器用的侧光式背光源灯反射器、和液晶显示器的 直下式背光源的反射板中使用的白色反射膜。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器中使用照射液晶单元的背光源,根据液晶显示器的种类, 在液晶监测器中采用侧光式背光源,在液晶电视中采用直下式背光源。作 为它们的背光源用反射膜,一般使用通过气泡形成的多孔白色膜(专利文献 1)。进而为了防止从冷阴极管放射的紫外线造成膜变黄,有人提出了叠层 有紫外线吸收层的白色膜(专利文献2、3)。
在这些反射膜中,公开了用于改善亮度的诸多特性的各种方法。例如, 为了在侧光式中实现亮度提高,有人公开了在光源相反侧的膜面上设置光 隐蔽层的方法(专利文献4)。另外,有人公开了通过选择球状粒子与粘结剂 的折射率差来控制光扩散性,从而改善光扩散片产生的正面亮度的方法(专 利文献5)。进而,还有人公开了在直下式背光源中的反射片上,通过控制 光源侧的膜面的扩散性,来改善背光源中的亮度不均衡的方法(专利文献 6)。
专利文献1:特开平8-2622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1662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2-90515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2-333510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1-324608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5-1735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发展快速的液晶电视用反射膜,一方面强烈要求低成本化,另一 方面同时也要求将反射膜的反射特性提高到现有以上。其原因是由于,如 果能够通过提高反射膜的反射特性来提高作为背光源的亮度,就可以削减 光源上部所使用的昂贵的片。例如,作为液晶电视用背光源的构成的一例, 从光源侧顺次叠层了扩散板(厚度约2mm)/扩散膜(厚度约200μm~300μm)/ 扩散膜(厚度约200μm~300μm)/扩散膜(厚度约200μm~300μm)。如果可 以将背光源的整体亮度提高2~3%,就可以在所述构成中削减一片扩散 膜。
但是,虽然反射膜的反射特性依赖于白色膜内部的孔隙结构的部分较 多,但通过从孔隙结构上想办法来提高反射率渐渐到达了极限。
本发明与上述的现有方法不同,是通过从白色膜的光源侧表面上想办 法来提高反射率。具体地说,提供一种白色反射膜,通过在白色膜的至少 一个面上设置特定的涂层,从而改善反射特性,有助于背光源的亮度提高。
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采用如下方法。即一种白色反射膜,在白 色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含球状粒子的涂层,当球状粒子的粒径为R、涂 层的厚度为H时,在每100H见方(边长为100H的正方形)表面积的涂层中, 满足R>H的粒子的平均个数为10个以上。
另外,本发明是使用该白色放射膜的背光源用灯反射器、和直下式背 光源。
根据本发明,通过制成在白色膜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特定涂层的白 色反射膜,可以在用于背光源时有助于背光源的亮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的剖面模式图的一例。
符号说明
1:球状粒子
2:粘结剂树脂
3:白色膜
4:涂层的厚度(H)
5:球状粒子的粒径(R)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者们通过从白色膜的光源侧表面上想办法,对于有助于提高背 光源亮度的白色膜进行了深入研究。尝试在白色膜的至少一个面上涂布含 球状粒子的涂层,并使用涂布厚度与球状粒子的粒径的关系、以及球状粒 子的个数所涉及的条件特定的涂层,结果探明,所得白色膜在背光源中使 用时的亮度会比单独的白色膜的情况提高。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在白色膜的至少一个面具有含球状粒子的涂层。 并且,当该涂层所含有的球状粒子的粒径为R、涂层的厚度为H时,每100H 见方(边长为100H的正方形)表面积的涂层中满足R>H的球状粒子的平均 个数必须为10个以上。如果平均个数不足10个,则将本发明的白色膜组 装到背光源时得不到亮度提高效果。平均个数优选为50个以上,更优选为 100个以上,特别优选为150个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36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炉排式焚烧炉及其燃烧控制方法
- 下一篇:液压能量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