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由丙烷制备丙烯醛或丙烯酸或其混合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3717.6 | 申请日: | 200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7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O·马赫哈默;K·J·米勒-恩格尔;M·迪特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57/05 | 分类号: | C07C57/05;C07C47/22;C07C45/33;C07C45/35;C07C7/144;C07C7/09;C07C51/2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金辉;李小梅 |
地址: | 德国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烷 制备 丙烯醛 丙烯酸 混合物 方法 | ||
1.一种由丙烷制备丙烯醛或丙烯酸或其混合物的方法,其中
A)-将至少两个含丙烷的气态进料流送至第一反应区A中以形成反应气体A,其中至少一个进料流包含新鲜丙烷;
-在反应区A中,使反应气体A输送穿过至少一个催化剂床,在该催化剂床中丙烷部分非匀相催化脱氢形成分子氢和丙烯;
-将分子氧送至反应区A,且在反应区A中将至少一部分存在于反应气体A中的分子氢氧化成蒸汽,和
-由反应区A移除包含丙烯、丙烷和蒸汽的产物气体A;
B)合适的话,在第一分离区I中,通过产物气体A的间接和/或直接冷却而部分或完全地冷凝来除去存在于产物气体A中的蒸汽而留下产物气体A*;
C)在反应区B中,使用产物气体A或产物气体A*与分子氧进料装料至少一个具有包含丙烷、丙烯及分子氧的反应气体B的氧化反应器,并且使其中存在的丙烯经非匀相催化部分气相氧化以得到作为目标产物的丙烯醛或丙烯酸或其混合物,以及还得到含未转化丙烷的产物气体B;
D)将产物气体B导出反应区B,并在第二分离区II中取出其中存在的目标产物以留下含丙烷的残留气体;
E)合适的话,使一部分具有所述残留气体组成的残留气体作为含丙烷的进料流再循环至反应区A中;
F)在分离区III中,使存在于残留气体中的丙烷通过吸收由该残留气体中被吸收到有机溶剂中以形成含丙烷的吸收物,其中所述残留气体尚未再循环至反应区A中,且合适的话其中存在的任何蒸汽已预先通过冷凝而部分或完全地除去和/或其中存在的任何分子氢已预先通过分离膜而部分或完全地除去;以及
G)在分离区IV中,将丙烷从所述吸收物中除去并作为含丙烷的进料流再循环至反应区A中;
该方法包括:
在反应区A中将至少足够的分子氢氧化成蒸汽,使得在反应区A中氧化成蒸汽的氢气的量为反应区A中形成的分子氢的量的至少20mol%。
2.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将至少一部分通过在反应区A中分子氢氧化产生的热能用于通过与作为热载体的反应气体A或产物气体A或反应气体A及产物气体A的间接热交换而加热送至反应区A的气态进料流。
3.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反应区A中氧化成蒸汽的氢气的量为反应区A中形成的分子氢的量的至少30mol%。
4.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反应区A中氧化成蒸汽的氢气的量为反应区A中形成的分子氢的量的至少40mol%。
5.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反应区A中氧化成蒸汽的氢气的量为反应区A中形成的分子氢的量的20-90mol%。
6.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反应区A中氧化成蒸汽的氢气的量为反应区A中形成的分子氢的量的30-70mol%。
7.如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在反应区A中氧化成蒸汽的氢气的量为反应区A中形成的分子氢的量的至少30mol%。
8.如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在反应区A中氧化成蒸汽的氢气的量为反应区A中形成的分子氢的量的至少40mol%。
9.如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在反应区A中氧化成蒸汽的氢气的量为反应区A中形成的分子氢的量的20-90mol%。
10.如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在反应区A中氧化成蒸汽的氢气的量为反应区A中形成的分子氢的量的30-70mol%。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反应气体B包含分子氢。
12.如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反应气体B不包含任何分子氢。
13.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由反应区A移除的产物气体A以本身用以装料反应区B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氧化反应器。
14.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存在于产物气体B中的蒸汽的至少5mol%通过在分离区I中的冷凝除去。
15.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存在于产物气体B中的蒸汽的至少25mol%通过分离区I中的冷凝除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夫欧洲公司,未经巴斯夫欧洲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371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