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3758.5 | 申请日: | 200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98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隐岐一雄;福本泰久;赤木隆一;西村谦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花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H01M4/5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电池 正极 复合材料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性物质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 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含有以下工序:
分散工序,该工序是至少使正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性物质1分散于溶剂 中而成为强制分散的状态,所述强制分散的状态是指从浆料取样并稀释成 规定浓度,立即用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平均粒径时,该平均粒径为正极 活性物质的一次粒径的130%以内的分散状态;和
复合粒子化工序,该工序是通过在所述溶剂中使所述导电性物质1和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凝聚在一起的方法,从而得到含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和 所述导电性物质1且在凝聚后构成所述导电性物质1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 包裹起来的微细复合结构的复合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用在溶剂中具有自凝聚性的导电性物质作为所述导电性物质1,所述复合 粒子化工序是在所述溶剂中使所述导电性物质1和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凝聚 在一起而得到所述复合粒子的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用含有DBP吸收量为200~800cm3/100g的炭黑和/或纵横尺寸比为50~ 1000的纤维状碳的导电性物质作为所述导电性物质1,所述复合粒子化工 序是在所述溶剂中使所述导电性物质1和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凝聚在一起而 得到所述复合粒子的工序。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 方法,其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一次粒径为0.1~1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 方法,其中,在所述分散工序中,使DBP吸收量低于200cm3/100g的炭黑 与所述导电性物质1一起分散。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 方法,其中,馏去溶剂后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为3Ω·c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 方法,其中,馏去溶剂后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的总细孔容量为0.8cc/g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导电性物质1含有DBP吸收量为200~800cm3/100g的科琴炭黑。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纤维状碳的纤维直径为1nm~1μm。
10.一种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性物质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 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含有以下工序:
分散工序,该工序是至少使正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性物质1分散于溶剂 中而成为强制分散的状态,所述导电性物质1的一次粒径为所述正极活性 物质的一次粒径的1/5以下,所述强制分散的状态是指从浆料取样并稀释成 规定浓度,立即用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平均粒径时,该平均粒径为正极 活性物质的一次粒径的130%以内的分散状态;和
复合粒子化工序,该工序是从由所述分散工序得到的浆料中除去所述 溶剂,从而得到含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和所述导电性物质1的复合粒子, 该复合粒子为所述导电性物质1附着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上的结构,其中 所述导电性物质1对所述正极活性物质表面的覆盖率为5%以上且80%以 下;
在所述复合粒子化工序之后,还含有混合工序,该工序是至少将所述 复合粒子以及纵横尺寸比为2~10的导电性物质2进行混合从而构成导电 性物质2介于所述复合粒子间的微细复合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花王株式会社,未经花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375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