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3829.1 | 申请日: | 2007-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9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平户伸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权鲜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面板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避免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制造缺陷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进行彩色显示的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面板中,TFT基板上所设置的数据信号线和扫描信号线与设置在CF(滤色器)基板上的对置电极的、设置在黑矩阵区域上的部分相互对置配置。
作为一个例子,在图9中示出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多域垂直配向)驱动的液晶显示面板沿垂直于数据信号线的延伸方向截断时的截面图。
在该液晶显示面板中,在TFT基板侧,在玻璃基板124上形成未图示的由铝等构成的栅极电极(扫描信号线),并在其上形成厚度约为400nm的栅极绝缘膜136。在栅极绝缘膜136上形成厚度约为150nm~350nm的数据信号线112,并在其上形成覆盖TFT的厚度约为330nm的保护膜130。在保护膜130上形成厚度约为50nm~150nm的ITO(透明电极)作为像素电极116,覆盖保护膜130和像素电极116的取向膜132以厚度约30nm~120nm而形成。
另外,在CF基板侧,在玻璃基板122上形成由铬组成的厚度约为100nm~200nm的黑矩阵134,并分别形成厚度约为0.9μm~2.5μm的滤色器R、G、B。在滤色器R、G、B上形成厚度约为50nm~150nm的ITO作为对置电极126,并在其上形成厚度约为30nm~120nm的取向膜128。另外,在对置电极126上形成有高度约为1.2μm~1.8μm的突起120和辅助突起120b并用取向膜128覆盖。
在TFT基板与CF基板之间设置有液晶层LC。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1-83517号公报(公开日:2001年3月30日)”
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1-281693号公报 (公开日:2001年10月10日)”
发明内容
但是,一般而言,由于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数据信号线112、扫描信号线是通过溅射Al/Ti等金属膜而形成的,所以有时候在溅射中会附着如图10所示的异物112a。由于该异物以从真空装置或者外部混入的尘埃等为核,与作为溅射材料的金属一起堆积而形成,所以表现出导电性。
另外,如图10所示,数据信号线112、扫描信号线被形成在与黑矩阵134对置的位置,但由于滤色器R、G、B被图案化为各端部搁置在黑矩阵134上的状态,所以滤色器R、G、B的端部隆起,该部分处的对置电极126和取向膜128也反映了该形状。
从而,若附着在数据信号线112、扫描信号线上的异物较大,则在将TFT基板和CF基板组合起来装配液晶显示面板时,产生该异物与黑矩阵134附近的对置电极126接触而发生电气泄漏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即便异物附着在数据信号线、扫描信号线等布线电极上,也能够防止在布线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发生电气泄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38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盘驱动器和光电探测器电路
- 下一篇:目标检测设备、方法及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