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极性切换电路及供电单元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24300.1 | 申请日: | 200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9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松本正;小伊势祥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1/00 | 分类号: | H02J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 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性 切换 电路 供电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2个供电导体与用于供给直流电压的直流电源连接、用于谋求该直流电源的极性和供电导体的极性匹配的极性切换电路,及具备该极性切换电路的供电单元。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住宅、大楼等的设施内,伴随着利用直流电源动作的电气设备的广泛使用,非常需要在由2个供电导体构成的一个供电系统中并联连接多个电气设备,随着与供电系统连接的电气设备的增加,要求对该供电系统追加直流电源。此时,期望使用极性切换电路,用于使直流电源的极性与供电系统的极性对应。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5-30641号,公开了对利用直流电源动作的负载,以正确的极性连接于直流电压源的极性切换电路。该极性切换电路,配置在供电线和直流电源之间,具备与直流电源连接的一对输入端子和与负载连接的一对输出端子,即使不清楚输入端子的极性、即即使不清楚输入端子的一个是连接于直流电源的正极还是负极的哪一个,也以输出端子的一个必须连接于直流电源的正极的方式切换极性。由此,需要设定输出端子的一个为连接负载正极的正极端子,另一个为连接负载负极的负极端子,对负载进行正确地连接。因此,在供电线上追加直流电源时或用正确的极性连接直流电源和负载时,需要施工人员认清楚输出端子,再连接到供电导体的正极和负极侧,存在该极性的确认很麻烦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全部的负载预先包含该极性切换电路时,可活用该极性切换电路的特性,不进行极性的确认追加直流电源。一般的,由于连接于一个供电系统的负载的数目比与其连接的直流电源的数目多,所以对全部的负载设置这样的极性切换电路,成为系统总体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还存在损坏连接了多种多样的负载的系统的自由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不确认连接了负载的供电系统的极性,也能够以正确的极性将直流电源追加到供电系统中的极性切换电路。
有关本发明的极性切换电路,介于直流电源和负载之间,将直流电源连接在已连接了负载的2个供电导体上,具备:
与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的正输入端子IN+,
与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的负输入端子IN-,
与上述2个供电导体的一个连接的第1输出端子OUT1,
与上述2个供电导体的另一个连接的第2输出端子OUT2,
插入在上述正输入端子和上述第1输出端子之间的第1开关SW1,
插入在上述正输入端子和上述第2输出端子之间的第2开关SW2,
插入在上述负输入端子和上述第1输出端子之间的第3开关SW3,
插入在上述负输入端子和上述第2输出端子之间的第4开关SW4。
上述第1开关SW1和第4开关SW4构成为,在外加给上述第1输出端子OUT1的电压比外加给上述第2输出端子的电压高时导通,使上述正输入端子IN+(直流电源的正极)与上述第1输出端子OUT1连接,同时使上述负输入端子IN-(直流电源的负极)与上述第2输出端子OUT2连接。
上述第2开关SW2和上述第3开关SW3构成为,在外加给上述第1输出端子OUT1的电压比外加给上述第2输出端子OUT2的电压小时导通,使上述正输入端子IN+(直流电源的正极)与上述第1输出端子连接,同时使上述负输入端子IN-(直流电源的负极)与上述第2输出端子连接。
因此,在将负载和直流电源已经与2个供电导体连接的供电系统中、追加新的直流电源时,或此系统中的一个供电导体为正极时,向与该供电导体连接的1输出端子,供给追加的直流电源的正极的输出,如果该第1输出端子为负极,对其供给追加的直流电源的负极。也就是说,利用本发明的极性切换电路,能够认识与第1输出端子和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极性,使直流电源的输出极性与该极性一致。由此,在供电系统中追加直流电源时,可不预先确认极性切换电路的输出端子的极性,使极性切换电路与既存的供电系统连接,能够很容易地进行连接工序。
该极性切换电路,如果与直流电源组合作为供电单元准备,在连接工序时可以完全不用注意极性,与直流电源一起安装到既存的供电系统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43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养老账户管理的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测量非圆形透明容器侧壁厚度的装置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