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萜烯酚单元的聚酯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5861.3 | 申请日: | 200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5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白土香织;平井刚;饭岛孝浩;高村直宏;菅原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JSR株式会社;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63/56 | 分类号: | C08G63/56;C08F290/14;G03F7/027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 昕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萜烯酚 单元 聚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骨架中含萜烯酚单元的聚酯,更详细地说,涉及作为例子可用作碱显影的感光性树脂的新型聚酯。
背景技术
从前,作为印刷布线板中的抗蚀剂材料及焊料抗蚀剂等永久性保护掩模,可采用感光性树脂。感光性树脂在适当的光聚合引发剂存在下通过照射光而固化,例如,在下列专利文献1中提出一种具有卡尔多酚树脂骨架的环氧丙烯酸酯化合物。
另外,关于感光性树脂,作为在未固化状态可溶于碱水溶液,固化后变成不溶,可发生碱显影的碱可溶型感光性树脂,下列专利文献2中提出,使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环氧丙烯酸酯化合物与羧酸酐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合物。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7-484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平5-705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现有的化合物,因其骨架中含有的卡尔多酚为刚直性结构,并且,在两末端缩水甘油醚化的环氧树脂末端上,仅加成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环氧丙烯酸酯树脂,故具有挠性差的缺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用作具有挠性的感光性树脂的新型聚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发明涉及一种聚酯,用下列通式(1)表示:
[化1]
式中,X为用下式(2)或(3)表示的萜烯二苯氧基,也可在1分子中混合含有式(2)和(3)。另外,Y表示具有4个羧基的有机化合物除去羧基的残基,R表示H或CH3、R′表示H或羧基封端剂的残基,n表示1~40的整数。
[化2]
另外,本发明的第2发明涉及一种聚酯,其是用下列通式(4)表示的环氧(甲基)丙烯酸酯,以及用下列通式(5)表示的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的至少一个与用下列通式(6)表示的四元酸二酐的缩聚得到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100000的聚酯。
[化3]
式中,R表示H或CH3。
[化4]
式中,Y表示具有4个羧基的有机化合物除去羧基的残基。
发明效果
按照本发明,由于骨架中含有的萜烯酚单元的挠性、同时该萜烯酚单元在与四元酸二酐之间通过酯键加以连结的聚酯,可以得到具有挠性(可挠性)的感光性树脂。
附图说明
图1是合成例1的环氧树脂的1H-NMR光谱的测定结果图。
图2是合成例1的环氧树脂的IR光谱的测定结果图。
图3是合成例2的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的1H-NMR光谱的测定结果图。
图4是合成例2的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的IR光谱的测定结果图。
图5是合成例4的聚酯树脂的1H-NMR光谱的测定结果图。
图6是合成例4的聚酯树脂的IR光谱的测定结果图。
图7是合成例6的聚酯树脂的1H-NMR光谱的测定结果图。
图8是合成例6的聚酯树脂的IR光谱的测定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的聚酯,可用上述通式(4)及/或通式(5)表示的萜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二(甲基)丙烯酸酯,与通式(6)表示的四元酸二酐的酯化反应(缩聚反应)制造。
上述二(甲基)丙烯酸酯,通过萜烯二酚即萜烯酚树脂进行缩水甘油醚化合成环氧树脂,并通过该环氧树脂的两末端加成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而合成。式(4)、(5)中,当R=H时为二丙烯酸酯,当R=CH3时为二甲基丙烯酸酯,两者汇总可统称为二(甲基)丙烯酸酯。这样得到的环氧丙烯酸酯树脂,酸值小于10mgKOH/g、环氧当量为10000~20000者是优选的。
在这里,酸值,是通过称量样品1g于三角烧瓶内,使溶解于二噁烷50ml中,以酚酞作指示剂,用0.1M KOH水溶液滴定,从无色变为淡红色作为终点进行测定而求出。另外,环氧当量是通过称量规定量(~5g)样品于烧杯内,使溶解于氯仿50ml中,添加溴化四乙铵的20%醋酸溶液5ml,用结晶紫作指示剂,用0.1N高氯酸醋酸溶液进行滴定,从紫色变为蓝紫色作为终点进行测定而求出。
上述萜烯二酚,可用下式(7)或式(8)表示,用式(7)表示的1,3-萜烯酚树脂与式(8)表示的2,8-萜烯酚树脂,既可分别单独使用,也可采用两者的混合物。通常采用两者的混合物,其混合比以重量比表示,式(7)∶式(8)=80~60∶20~40是优选的。
[化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SR株式会社;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未经JSR株式会社;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58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