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DKK2刺激血管生成的方法以及含有DKK2的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6545.8 | 申请日: | 200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0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权宁根;闵正基;尹彩钰;金荣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世大学工业学术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C12N15/12 | 分类号: | C12N1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章社杲;张 英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 dkk2 刺激 血管 生成 方法 以及 含有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DKK2蛋白来刺激血管生成的方法以及 含有DKK2蛋白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血管生成是新的毛细血管形成的过程。该过程在正常的生物学 条件下很少发生,而总是伴随胚胎发生、黄体形成以及创伤愈合而 发生。特别地,血管生成在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Folkman J 和Klagsburn M,Science,235(4787),pp.442-447,1987)。
血管生成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即,第一步是通过血管生成因子 的刺激导致蛋白酶作用而使毛细血管基膜分离,第二步是血内皮细 胞迁移和增殖,第三步是由于血内皮细胞的分化而形成毛细血管以 及第四步是新毛细血管的重建。
已经报道了血管生成过程受各种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调控, 例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脂类代谢物质、止血蛋白(haemostatic protein)的隐原性片断等(Folkman J.Nat.Med.,1(1),pp.27-31, 1995)。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可以分成若干类,例如,主要是细胞生 长诱导因子、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因子、激素和脂类产物等 (Bussolino F等,Trends.Biochem.Sci.,22(7),pp.251-256,1997)。
然而,由于刺激因子不仅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而且还作用于 其他的相邻细胞上,因此其在应用于临床使用时具有各种问题 (Malecki M等,Gene Ther.,Supple 1,pp.S159-169,2005)。
因此,最近的研究集中在找到只作用于血内皮细胞的重要基 因、尤其是在血管生成中涉及的基因,以及利用该基因治疗需要血 管生成的各种疾病的新方法。但是,至今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治疗性血管生成是通过给予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 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发育调节内皮基因座-1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endothelial locus-1,Del-1)、肝细胞生长 因子(HGF)、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GF)、血管生 成素、转化生长因子(T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等或编码它 们的基因以促进侧支血管形成从而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方法,该方法 作为用于治疗不能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和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方法的严重缺血性疾病的一种新方 法尤其突出(Kim D.K.和Kwon H.C.,The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16(3),pp.328-3382001)。
DDK2是Wnt蛋白的抑制蛋白,据报道其作为Wnt信号通路的 抑制因子或刺激因子起作用(Wu W等,Curr.Biol.,10(24),pp. 1611-1614,2000)。它具有两个特异性的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并 分成各种长度的连接区域。特别地,属于Dickkopf家族的该蛋白在 家族成员之间具有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2区域(cystein-2)以及10 个半胱氨酸(Krupnik VE等,Gene,238(2),pp.301-313,1999)。据报 道,DKK2与破骨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Li X等,Nat.Genet.,37(9), pp.945-952,2005)。
然而,在上述引用的任何文献中都没有报道或披露关于DKK2 对血管生成的刺激活性的作用,这些披露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找到内皮细胞中的多 个分化控制基因以及用于刺激血管生成的新的有效方法,最后,他 们发现DKK2对于血管生成表现出潜在的刺激作用,因此该蛋白可 用于治疗和预防缺血性疾病。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刺激哺乳动物血管生成的 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哺乳动物的未形成血管的组织给予有效量的 DKK2蛋白或编码DKK2蛋白的DNA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世大学工业学术合作社,未经延世大学工业学术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65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