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插座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28290.9 | 申请日: | 2007-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5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饭田康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7D5/04 | 分类号: | B67D5/04;B60K15/05;H01M8/00;H01M8/0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梁晓广;车 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座,具有将移动体和向移动体进行燃料补给及外部电力供给的燃料补给装置连接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公示了一种技术:利用燃料电池输出的电能行驶的燃料电池汽车等燃料电池车辆,从燃料补给装置接受氢气等燃料的补给,但为了在发出接收该燃料补给装置的用于燃料补给的连接时表示车辆状态的(例如燃料贮藏用罐的温度及压力等)电信号,也连接电信号连接器,由此使连接操作简单化。(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3-104498号公报)
但是,当对车辆进行燃料补给时,由于燃料补给中的电消耗装置(例如,搭载于车辆上的点灯装置、空气调节器及温度调节机构等辅机)的电力消耗,存在在燃料补给后等搭载于车辆上的蓄电池耗尽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燃料电池车辆的情况下,存在搭载有贮藏燃料的高压罐,在燃料补给时通过温度调节机构控制该高压罐的温度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温度调节机构的消耗电力较大,因此在燃料补给的期间如果连续使温度调节机构动作,则蓄电池耗尽,存在燃料补给后不能起动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能够提高燃料补给后移动体的动作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插座,具有连接构造,该连接构造是具有补给口的移动体和与所述补给口连接以向所述移动体进行燃料补给及外部电力供给的燃料补给装置之间的连接构造,在所述燃料补给装置中设有:第一导电部,在连接时内包所述补给口,并且在内侧形成有燃料补给通路,经由该燃料补给通路向所述移动体侧进行燃料补给;第二导电部,设于该第一导电部的外周侧,在连接时向所述移动体侧进行外部电力供给;绝缘部,使这些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之间电绝缘;和地线,使所述第一导电部接地。
根据该结构,当将燃料补给装置与移动体的补给口连接时,变为燃料补给装置的第一导电部内包补给口,并经由内侧的燃料补给通路向移动体侧进行燃料补给的状态,另外,变为在第一导电部的外周侧经由绝缘部而电绝缘的状态设置的第二导电部向移动体侧进行外部电力供给的状态。因此,移动体可以在燃料补给的同时而接受外部电力供给。
由此,即使在燃料补给时使移动体的电力消耗装置(例如温度调节机构等辅机)动作,也抑制移动体的蓄电池上升。另外,由于第一导电部利用地线接地,因此可以在与补给口的连接时去除静电。而且,燃料补给装置侧为通过绝缘部使向移动体侧进行燃料供给的第一导电部和向移动体侧进行外部电力供给的第二导电部绝缘的简单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在所述第一导电部中设置导电性的球体和向所述补给口方向对该球体施力的导电性的弹性体。
根据该结构,第一导电部的导电性的球体通过导电性的弹性体被施力而与补给口良好地连接,并可以利用地线去除静电。
另外,也可以在所述补给口中设置导电性的球体和向所述第一导电部方向对该球体施力的弹性体。
根据该结构,补给口的导电性的球体通过导电性的弹性体被施力而与第一导电部良好地连接,并可以利用地线去除静电。
而且,也可以是,所述移动体中具备沿与连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燃料补给装置施力且与所述第二导电部连接的导电性的施力部。
所述燃料补给装置经由所述第二导电部向所述移动体的蓄电池或辅机进行外部电力供给。
根据本发明,由于抑制燃料补给时移动体的蓄电池耗尽,因此可提高燃料补给后移动体的动作稳定性。另外,可以在燃料补给装置和移动体的连接时去除静电,进而可将燃料补给装置侧作成简单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插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补给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相同燃料补给系统的燃料补给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相同燃料补给系统的燃料电池车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插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插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插座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燃料补给系统300的结构的图。燃料补给系统300具备:以氢气作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移动体)100;向该燃料电池汽车100供给燃料及外部电力的燃料补给装置200。另外,在此示例了以氢气作为燃料行驶的燃料电池汽车100,但也可以适用于以乙醇等作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82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