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钢管内表面喷砂方法和内表面的表面特性优异的钢管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32204.1 | 申请日: | 200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1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黑岩良之;坂本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4C3/32 | 分类号: | B24C3/32;B24C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管 表面 喷砂 装置 方法 特性 优异 制造 | ||
1.一种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其包括与水平设置的钢管的作为始端部的一端相连接的筒状的运载流体导入部、与该钢管的作为终端部的另一端连接的负压吸引部,其特征在于,
该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是组合了高压喷射和负压吸引的混合式喷砂装置,从设于筒状的运载流体导入部的端面的孔将喷砂材料或研磨材料与作为高压流体的运载流体一起沿水平方向压入运载流体导入部内,将喷砂材料或研磨材料从该钢管的始端部喷射到该钢管的内部,并且同时从该钢管的终端部吸引该钢管内的空气,使该钢管内成为负压,从而能从该钢管的始端部到终端部充分地对该钢管的内表面进行喷砂。
2.一种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其包括与水平设置的钢管的作为始端部的一端相连接的筒状的运载流体导入部、与该钢管的作为终端部的另一端连接的负压吸引部,其特征在于,
该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是组合了高压喷射和负压吸引的混合式喷砂装置,从设于筒状的运载流体导入部的端面的中心的孔将喷砂材料或研磨材料与作为高压流体的运载流体一起沿水平方向压入运载流体导入部内,将喷砂材料或研磨材料从该钢管的始端部喷射到该钢管的内部,并且同时从该钢管的终端部吸引该钢管内的空气,使该钢管内成为负压,从而能从该钢管的始端部到终端部充分地对该钢管的内表面进行喷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其特征在于,
借助辅助管将水平设置的钢管的一端和筒状的运载流体导入部连接起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筒状的运载流体导入部的内部设有与运载流体导入部的筒同轴线的轴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筒状的运载流体导入部的筒部设有1个或2个以上的用于将空气导入到运载流体导入部的空气导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1个空气导入口上设有哨子形状的空气导入装置或空气压入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其特征在于,
除了将喷砂材料或研磨材料与运载流体一起沿水平方向压入运载流体导入部内之外,还从运载流体导入部的空气导入口供给喷砂材料或研磨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空气导入口被导入的空气沿着筒状的运载流体导入部的内壁形成旋转流。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其特征在于,
钢管是马氏体类不锈钢管。
10.一种钢管内表面喷砂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
11.一种内表面的表面特性优异的钢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钢管内表面喷砂装置对钢管内表面进行喷砂或研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220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