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阀开度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34025.1 | 申请日: | 2007-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7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龟泽二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巴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K37/00 | 分类号: | F16K37/00;F16K31/04;H01H1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春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阀开度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阀装置的阀体的全闭、全开位置及发出阀体驱动用马达的ON/OFF控制信号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容易且确实地对用于检测阀体的全开、全闭位置及发出马达的ON/OFF控制信号的限位开关的作动位置进行确定或变更的阀开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碟阀及球阀等阀门装置中的阀体驱动用作动器多使用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这种作动器具有与转动阀门装置的阀体的阀杆相连接的输出轴,通过安装于与该输出轴或与阀杆同步的检测轴上的凸轮和由该凸轮作动的限位开关,检测阀体的全闭、全开位置,使电动马达ON/OFF,将阀体置于全闭或全开的位置。这样的阀开度检测装置,被例如实公平7-10147号公报(日本专利文献1)及特开平8-21555号公报(日本专利文献2)等所公开。
日本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是当安装于驱动阀体的输出轴上的限位凸轮转动一定角度时,安装于该限位凸轮下方位置的限位棘爪与限位开关的撞栓相接,从而可以控制该限位开关的ON/OFF。然而,该公知的装置的限位棘爪和限位开关撞栓分别由螺钉加以固定以便能微调各自的位置,在调整阀开度全闭位置时,需要将这些螺钉一个个地松开,拧紧固定,一边微调一边进行调整作业,另外,为了固定限位棘爪而拧紧螺钉时,有可能产生位置偏离。进一步,这样的调整会积累各个结构部件的位移及嵌合部的细微差异,而且需要调节每个限位开关,导致作业非常困难,同时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可能因调整不到位而导致效果降低。
日本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是为了能够实施全闭位置的调整等而并进移动各个限位开关,从而能够进行微调。然而,这种阀开度检测装置,部件数量多,限位开关数量增加就使得在构造上需要更大空间,再加上全闭位置的微调需要对每个限位开关都进行调整,使调整作业变得麻烦。
日本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7-10147号公报
日本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15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开发的,其提供了一种部件数量少、节省空间、通过一次调整即可调整多个限位开关、能按所需角度控制开关的ON/OFF、提高作业效率的阀开度检测装置。
课题的解决方案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与和阀装置的阀体一体转动的阀杆同步转动的检测轴,在筒方向上由一端到另一端形成有一定宽度缝隙的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可自由转动地插在该检测轴上,具有介入于该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的缝隙中的突出部的凸轮外插于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上,使至少与阀体的全闭和全开位置整合作动限位开关的该凸轮与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在转动方向上一体化,蜗杆固定在检测轴上,与该蜗杆啮合的蜗轮安装在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上或凸轮上,蜗杆和蜗轮的相对转动传递到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上,使得检测轴与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的连接位置可自由变化,通过转动该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可变更凸轮与限位开关的接触位置。
本发明采用的装置的特征在于,可通过适宜地设定凸轮和突出部的位置,对每个凸轮设定凸轮作动限位开关的作动位置,可通过将作动位置各不相同的多个凸轮外插于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上,通过每个凸轮各不相同的作动位置作动限位开关。
本发明采用的装置的特征在于,与蜗杆啮合的蜗轮一体地安装在外插在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上的一个凸轮上或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上,通过一体地安装了该蜗轮的凸轮或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一体地转动筒状部件及外插在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的其它凸轮,使得凸轮和限位开关的接触位置能够变更、调整。
本发明采用的装置的特征在于,与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一体转动地连接的各个凸轮的平面形状具有形成于该凸轮上的孔和从该孔的直径方向上的中心起算的半径较大的沿半径方向向外突出的大直径部,通过该大直径部的形成位置设定作动限位开关的ON/OFF的时机。
本发明采用的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插接在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的筒状部件的轴向上的多个凸轮之间设有使凸轮保持一定间隔的间隔件,间隔件为一体地立设于凸轮上的板状的立起部。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巴技术研究所,未经株式会社巴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40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