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油系重质油的热裂解处理方法和热裂解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34621.X | 申请日: | 2007-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7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玉川淳;野村诚;涩谷效;前原启兹;竹内久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富士石油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0G9/36 | 分类号: | C10G9/3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 昕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油 系重质油 裂解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石油系重质油连续进行热裂解处理的热裂解 处理方法、以及该方法中使用的热裂解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硫含量高的石油沥青等附加值低的石油系重质油或渣油, 在直接将其用作燃料的情况下,对环境的影响大。因此,人们对这种 石油系重质油(包括渣油。下同)进行裂解,使其转变成各种有用的 工业用原料,作为其中一种方法,可举出热裂解处理。
作为将石油系重质油进行热裂解处理的方法,有人提出了 具备加热炉和反应槽的、把通过加热炉供给过来的石油系重质油引入 反应槽中进行热裂解处理的方法(参见专利文献1~4)。按照该热裂 解处理方法,将石油系重质油用加热炉加热后,将其导入反应槽中。 进料到反应槽中的该石油系重质油通过与从反应槽底部吹入的500~ 700℃的过热蒸汽直接接触而发生热裂解,生成以脂肪烃为主成分的作 为裂解产物的气态物质和芳香族性沥青。生成的气态物质与蒸汽一起 从反应槽的上部排出口排出,并被导入到蒸馏塔中,用于蒸馏分离。
如专利文献1~4中记载的方法、装置中所代表的那样,有 人提出了一种当将石油系重质油连续而有效地进行热裂解处理时,使 用具备1台加热炉和2台反应槽的设备,把通过加热炉供给的石油系 重质油导入到第1反应槽中,进料结束后再将其导入到第2反应槽中, 如此依次交替地进料,从而将石油系重质油连续地进行热裂解处理的 方法。
按照这些热裂解处理方法,进料到反应槽中的石油系重质 油通过与从反应槽底部吹入的过热蒸汽直接接触而发生热裂解,生成 以脂肪烃为主成分的作为裂解产物的气态物质和芳香族性沥青。该生 成的气态物质从反应槽的上部排出口排出,并被导入到蒸馏塔中,用 于蒸馏分离,但由于在反应槽中的热裂解处理基本上是间歇操作,因 此,裂解产物的排出量不是恒定的,而是按照特定的周期交替地增减。 因此,裂解产物向蒸馏塔中的流入量增减幅度很大,其增减幅度有时 竟达到25%以上,很不稳定,因此往往会发生难以确保充分的蒸馏分 离性能,或不得不减少裂解产物的处理量等由于裂解产物流入量的变 化所导致的不利情况。
另外,流入的裂解产物中存在成为焦炭前体的伴生沥青, 为了不使该焦炭前体带入到馏出油中,必须使在蒸馏塔下部的洗涤段 中的洗涤油量成为与裂解产物的流入量相适应的量。此时,在裂解产 物流入量有变动的情况下,要使洗涤油量随着该变动而相应地增减是 不现实的,实际上,需要恒定地使洗涤油量与裂解产物的最大流入量 相对应,这在经济上是不利的。 进而,当要在蒸馏塔中同时回收热裂解产物所具有的蒸发潜热和 显热时,在该热回收系统中所产生的蒸汽量发生变化也会对炼油厂内 的锅炉运转产生影响,因此,希望使裂解产物向蒸馏塔中的流入量达 到均匀化。
另外,为了增加重质油处理量,在保持加热炉、反应槽、 蒸馏塔的数目不变的情况下,通常的对策是增大容量,但在保持反应 槽的台数不变而增加容量的情况下,或在增设具有2台反应槽(以及 1台加热炉)的系列,并使各系列的进料循环按同一相位(向第1反 应槽进料的起始时间在各系列中皆相同)进行的情况下,裂解产物向 蒸馏塔中的流入量的增减幅度的绝对值进一步扩大。 予以说明,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循环”,对各系列而言,均 是指从将石油系重质油通过加热炉向第1反应槽中进料开始,直至向 第2反应槽中的进料结束并将再次开始向第1反应槽进料为止时的过 程。
专利文献1:特公平7-1164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公昭54-154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公昭57-15795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公昭63-380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油系重质油的热裂 解处理方法以及热裂解处理装置,该方法和装置能够对引起上述以往 技术缺点的裂解产物向蒸馏塔中的流入量的不稳定性加以改善,能够 提高蒸馏塔的分离性能、实现裂解产物处理量的增大和稳定运转、进 而减少在洗涤段中的洗涤油量等。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富士石油株式会社,未经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富士石油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46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