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链节的柔性热盖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36435.X | 申请日: | 200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39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安东尼奥·波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东尼奥·波利 |
主分类号: | H05B3/58 | 分类号: | H05B3/5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林森;俞 波 |
地址: | 意大利***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柔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链节的柔性热盖。
根据本发明的热盖可以有利地用于具有各种形状的本体上的表面热 处理;例如,它可以在焊接操作之前和/或之后包裹在金属管周围。
背景技术
用于这一用途的热盖例如通过德国实用新型DE 7333123已经为本领 域技术人员所知。
在德国实用新型DE 7333123中描述的热盖包括电导体和由陶瓷材料 制成的多个空心链节,这些链节相互连接从而与它们的内腔一起整体上形 成蜿蜒路径,电导体沿着该路径穿过链节的内部。
当电流流过电导体时,电导体充当加热元件并且通过传导来加热热盖 链节。
链节在多个平行的行中对准并且具有梅花形布置。
各行中的链节被并排定位,并且它们的间距仅比链节宽度大一点,从 而它们根据热盖所需柔性而很密集。
用于电导体的第一和第二通路从一侧到另一侧穿过各链节。第一和第 二通路由相互平行且与行的对准方向成直角的相应圆柱形管道形成。
属于相邻行的彼此相对的成对链节以使得一个链节的第一管道与另 一链节的第二管道纵向地对准或者反之亦然的方式相互连接,并且对准的 管道形成上述蜿蜒路径的相应直支路。
蜿蜒路径通过也由陶瓷材料制成的管状连接链节以及在U形伸展处 属于外围行的链节中的连接第一和第二管道的第三管道而完成。
德国实用新型DE 7333123中所述热盖的生产颇为耗时并且人力成本 较高,因为导体插入于链节管道中颇为复杂并且必须手工完成。由于导体 通常很长、有时数十米,所以由自动化机器插入导体将导致频繁堵塞以及 所致的机器停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迅速、简易和经济的具有链节的柔性 热盖。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至少部分地可以由自动化机器生产的 具有链节的柔性热盖。
因而,本发明提供一种如这里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具有链节的柔性 热盖。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以下附图仅通过例子描述本发明而不限制它的范围:
图1是根据本发明制作的具有链节的柔性热盖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热盖的中间链节的放大正视图;
图3是图2的链节的纵向端的放大正视图;以及
图4和图5是图1的热盖的两个不同端链节的放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标号1在整体上表示具有链节的柔性热盖,该热盖可以具 体地用于具有各种形状的本体的表面热处理。例如,热盖1可以在焊接操 作之前和/或之后包裹在未图示的金属管周围。
热盖1包括在图1中仅用虚线示意地图示的电导体2和由导热材料制 成的多个空心链节3,这些链节相互连接从而与它们的腔4一起整体上形 成蜿蜒路径P,电导体2沿着该路径穿过链节3。当电流流过导体2时, 导体充当加热元件并且通过传导来加热热盖1的链节3。
链节3优选地由例如98%的氧化铝的陶瓷材料制成,而导体2由镍- 铬制成。
链节3基本上具有带圆边的平行六面体形状、在多个平行的行5中对 准并且优选地具有梅花形布置。
各行5中的链节3被并排定位,并且它们的间距仅比链节3的宽度大 一点,从而它们根据热盖1所需柔性而很密集。
如图2和图3更清楚地所示,链节3具有纵向对称轴S,并且用于导 体2的第一通路6和第二通路7沿着该纵向方向从一侧到另一侧穿过链 节。通路6和7由腔4形成并且通过中心分离器14来相互分离。
通路6和7延伸横穿行5的对准方向A,并且属于相邻行5的彼此相 对的成对链节3以使得链节3的第一通路6与另一链节3的第二通路7 连通或者反之亦然的方式相互连接。
通路6和7包括相应通道,这些通道沿着它们的整个纵向延伸在热盖 1的较大面8上横向地敞开,从而它们在面8上形成轨道9,导体2在热 盖1的生产过程中经过轨道9横向地插入于链节3中。
通路6和7以与它们的具有圆柱形剖面的基部10一起形成路径P的 相应直支路的方式成形,并且通路6和7与分离器14和具有梯形翼片并 与基壁10相对的上部11一起形成轨道9的相应伸展,这些伸展根据由等 腰梯形的上底和腰形成的虚线来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东尼奥·波利,未经安东尼奥·波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64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