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38355.8 | 申请日: | 2007-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2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阿部康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60C11/01 | 分类号: | B60C1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抑制不均匀磨损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作为该种充气轮胎,公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4所示那样的结构:在自胎面接地面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胎肩加强部(buttress)上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槽部。并且,在将该充气轮胎安装在车辆上而使胎面接地面接地时,利用车体重量使上述槽部的宽度变窄地发生变形,从而抑制位于胎面接地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胎肩接地部的接地压力局部性增高,从而抑制该胎肩接地部产生脱落等的不均匀磨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491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5160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444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151909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充气轮胎中,有可能出现下述情况:上述槽部被车体重量压坏而使其宽度方向两端部相互抵接,从而无法缓和胎肩接地部的接地压力;或者在胎肩接地部的高度尚充分残留的比较早期的阶段,上述槽部在胎肩接地部的表面上开口。在后者的情况下,不仅不能使胎肩接地部的接地压力得到缓和,而且由于接地面积减少,因此胎肩接地部的接地压力有可能进一步上升而增长不均匀磨损。
即,存在难以长时间可靠地抑制不均匀磨损的产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问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长时间可靠地抑制不均匀磨损的产生的充气轮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左右一对的胎圈间呈环状延伸的胎体层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依次设有带束层和胎面接地面,在上述胎面接地面上沿轮胎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使上述主槽至少在其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上划分出接地部,其特征在于,在自上述胎面接地面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胎肩加强部上,在轮胎的宽度方向截面上,在第1交差部与第2交差部之间沿轮胎周向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凹陷的槽部;上述第1交差部由第1虚拟线与轮胎侧面相交而成,该第1虚拟线是跨越多个主槽间地沿轮胎宽度方向连结上述主槽深度的一半的位置而成;上述第2交差部由第2虚拟线与轮胎侧面相交而成,该第2虚拟线自上述带束层中的位于轮胎径向最内侧的最内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分别向该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而成,上述槽部的上述胎肩加强部的开口宽度大于该槽部的深度。
所谓将槽部形成在第1交差部与第2交差部之间是指,将包括槽部的开口缘的整个槽部形成在第1交差部与第2交差部之间。
另外,所谓第1虚拟线是指平行于连结胎肩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一端(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缘)和胎肩接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而成的直线、且跨越多个主槽间地沿轮胎宽度方向连结上述主槽深度的一半的位置而成的线。
以下,除了第1虚拟线之外的第3、第4虚拟线也同样定义。
另外,所谓的第2虚拟线是指,自最内带束层的轮胎宽度 方向两端分别与轮胎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而成的线。
采用本发明,由于将槽部形成在胎肩加强部上的比上述第1交差部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上,因此能够防止在被划分在胎面接地面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的胎肩接地部的高度尚充分残留的比较早期的阶段、上述槽部在该胎肩接地部的表面上开口。
关于上述槽部的配置,之所以将第1交差部视为跨越多个主槽间地沿轮胎宽度方向连结上述主槽深度的一半的位置而成的第1虚拟线与轮胎侧面相交而成的部分,是因为在车辆转弯时,特别是转弯外侧的胎肩接地部的接地压力变得非常高时,为了可靠地缓和该转弯时的接地压力的上升,需要加宽胎肩加强部的槽部的开口宽度,且接近胎面接地面直到第1交差部。
另外,将上述槽部形成在第4交差部与上述第2交差部之间较好;上述第4交差部由第4虚拟线与轮胎侧面相交而成,该第4虚拟线是跨越多个主槽间地沿轮胎宽度方向连结自上述主槽的各底面算起的上述主槽深度的1/3的位置而成。原因是,在磨损发展到上述主槽深度的1/3的位置时,通常都会弃用轮胎,在与缓和转弯时的接地压力的上升相比,更想使接地压力缓和效果持续到弃用轮胎时的情况下,将上述槽部设在比第4交差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为好。
另外,优选第1交差部位于至少比最外层带束层端的位置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上。原因是,在第1交差部比最外层带束层端的位置位于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上时,不能充分获得槽部凹陷的开口宽度,在接地时会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83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的冷却装置
- 下一篇:阻隔性良好的注塑成型体